《文化三秦》专访90后青年作家李曼瑞(下)

分类: 小说·散文·诗歌·艺术 |
假如青春是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那青春的女生与男生们,就是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短暂交汇,渐行渐远……
假如青春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那故事的男女主角们,就是这小说里的一页页青春记忆,梦想汇聚、照亮现实……
今天做客《文化三秦》节目的嘉宾,李曼瑞,现读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16岁时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17岁直接晋级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高中组一等奖。作品散见于《美文》、《萌芽》等报刊。
近日,90后青年作家李曼瑞的第一本小说《十七岁的围城》出版发行,这本小说讲述了李小曼、常城、窦蔻等名校学生们的成长追梦故事,也表现了不同层面的中年男女与孩子无奈的代沟。从农村到城市、学生到家长、老师,由多个层面角度真实再现中国教育体制下两代人的故事,试图还原当下中国,一群有着青春梦想的名校高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痛苦、迷茫、快乐和奋斗。
李曼瑞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也毫不留情地揭示出了他们在竞争与压力下暴露的自私、残忍、冷酷、无情的一面。
李曼瑞的创作初衷,是还原青春一代的真实生活。“强校是一个神话,那里充满了竞争与压力。渴望成功的同学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塑造的那样灵动,那样贴近生活。
李曼瑞在《十七岁的围城》后记中这样写道:“我的梦想很璀璨,可现实却逼仄的让我快要窒息了。”即使再苦,她还是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李曼瑞说,在创作的过程中,阻力、质疑,时常围绕着她,这些声音,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她的内心。
李曼瑞的妈妈,吴文莉,是我省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叶落长安》,曾风靡一时,感动了无数那个年代的读者。李曼瑞说,正是妈妈在写作上对她的启发,才让她明白了创作《十七岁的围城》这本小说的价值所在。
《十七岁的围城》是李曼瑞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写小说,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它终于和我们见面了。李曼瑞现在还是个高三的学生,既要准备高考,又要参加美术艺术生的课程学习,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写小说。
我们或许是在所谓“青春”的华年中离开青春文学的。高中时代的很多青年也许对郭敬明、韩寒等青春文学作家们的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的确有华丽的辞藻,横溢的才华,跌宕新奇的小说情节,但是这与李曼瑞《十七岁的围城》中所书写的“青春”并不一样。作为青春年华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记录者的她,李曼瑞的青春文学要传递的思想是反映90后学生们的正能量。
六十七年前,钱钟书用“围城”来比喻婚姻。而在小作家李曼瑞看来,压力、高考、竞争、名校连同青春,都是一座围城。所以,青春自始至终就是一场突围战。而李曼瑞的文学梦,也是一座围城,它遥遥看去金碧辉煌、璀璨闪耀,引着她不顾一切想要走进那座围城。就如同小说《十七岁的围城》封面上“曼帝国”的标志一样,这属于李曼瑞文学帝国的围墙,是一顶有着锋利刀尖的王冠,想要迈步进去,就必须要划破双脚。可她却愿意永远做那个穿着纱裙的赤脚女孩儿,一步步迈向她的文学帝国,因为,她生来就属于那座黄金围城……
来源:“陕西新闻广播”官方微信平台
陕西新闻广播FM101.8,AM1008
网上在线收听及回放:“陕西广播电视台”首页点击“听广播”即可。手机、车载广播均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