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2013-04-14 20:54:48)| 标签: 加法重任人格魅力影子不舒服文化 | 分类: 教学随笔 | 
 
关键词: 
一.沟通的重要性。
1、家长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亦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子女,对子女要“严”。另一方面,家长们“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很强。子女又大多是独生子,心理承受力差。老师教育过程中的不当言辞,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小事,家长就会告你,甚至一纸诉状把你告上法庭。家长只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把钱交给学校,学校就有义务教育好我的孩子。”
2、家长希望通过了解教师去了解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重要性的凸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因此,许多家长希望对老师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作出对孩子教育方面的选择。所以,如何开展与家长之间的良好交往,充分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课。教师总是学生的教师,家长总是学生的家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孩子教育好。因此,他们之间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关键取决于双方教育的成果。
3、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因为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又无不渴望“子成龙,女成凤”,可是由于忙碌,加上自身的条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所以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是以教师为主动的,对家长具有一定指导的交流。定期地召开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指导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思路公布,将自己的教育方法传达,家长们也能互相交流。但是,家长会毕竟开得少,一学期两次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单单靠家长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教师上门显得有诚意,有利交流。家访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首先要有家访工作的目的。要设想好:通过家访,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预计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预计家长对于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会是怎样的态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的策略。其次还要了解被访问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家长的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等,再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性格特点等差异,选择采用何种谈话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当陈述,或耐心解释引导等。家访要避免随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长告状。
 
二、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沟通方式:
 
 
 
三、沟通技巧,有效为本。
 
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首先“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其次,帮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教育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的家长,这一点更加显得重要。有的学生家长,由于经常听到对自己孩子在学校表现的负面的评价,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甚至无可救药,从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教师在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了,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必须避免告状式的家校联系,不能在家长面前一味地数落孩子的不是。
再次.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四、与家长的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1、与学生家长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或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此时就不是与家长进行交谈的时候,与家长沟通,应先间接地向学生了解其家中的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适合与家长交谈。
2、与家长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家长,那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数学生在学校作了错事之后是不会向家长说的,反而说别人怎样错,老师又如何袒护那些同学,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误解,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