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乏”怎么破?

(2013-09-27 12:19:38)
标签:

秋乏

养生

睡眠

健康

年轻人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这个说法缘由何在呢?春天因为刚过完春节,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初上班肯定需要调整“时差”,有时候犯困也属于正常,夏天炎热,冬天寒冷,会犯困似乎也不难理解。秋天气候凉爽,气温舒适,为什么人有时候还会感觉疲惫呢?

    秋乏的原因

    1、水盐代谢平衡问题
    由于夏天非常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人体处于过度消耗阶段。秋天到来后变得凉爽,出汗减少,人体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心血管系统负担也相应缓解,消化系统日渐正常,但是人们身体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其实是不同季节人体的正常反应。

    2、吃得过少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为了减肥每餐吃的都非常少,甚至经常不吃早餐。早餐其实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距离前一晚餐的时间最长,一般在12小时以上,体内储存的糖原已经消耗殆尽,应及时补充,以免出现血糖过低。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疲倦。

    3、吃得过多
    如果早餐不吃,午餐必然多吃,如果吃得过饱,胃肠血液供应增加,从而导致流向头部和四肢的血液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自然会犯困。同时有研究表明,餐后血糖水平升得过高,会抑制人脑中保持清醒和警觉的神经元。尤其是吃太多过于油腻的食物,会引起血脂增高,从而导致血液的流速下降,供氧功能降低,人就容易困倦。

    4、睡眠不足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不规律,经常性加班,或者通宵打游戏,白天想不犯困都奇怪。

    知道了秋乏的原因,破起来也就不难了

    1、保持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11点前进入深睡眠,第二天早上也不要睡懒觉,还要养成午睡的好习惯,建议午睡时间不要过长,一般半小时内为宜。

    2、合理饮食
    告别煎烤熏炸,辛辣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鱼、奶制品以及豆制品等。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每天保证充足的水摄入。

    3、增加有氧运动
    年轻人经常用脑过度,脑部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大脑出现疲劳感。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使大脑的氧气供应充足,有助于消除疲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种最佳有氧运动为游泳、快走和慢跑。

    4、养植物
    办公桌上可以摆放一些花草,比如芦荟、文竹、绿萝等,这些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改善办公室的空气质量。

    “秋乏”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重视它,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赶走“秋乏”吧!


营养师高亚军
QQ:377614696
微博:@营养师高亚军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

附:秋日养生18法(转)
1.节食欲。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
2.忌怒气。少发脾气可以有效地解秋乏。
3.常梳发。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并且消除疲劳。
4.多擦面。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
5.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
6.齿数嗑。牙齿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
7.呼浊气。应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统机能。
8.咽唾液。咽唾液可促消化、开胸理气、增加内脏、气管功能,延年益寿。
9.目运转。经常走出户外,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多听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有助于减轻疲劳。
11.脊背暖。秋季早晚温差大应及时地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保护五脏六腑。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可以增强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适当揉搓,可以助消化、消除淤积、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甩手,踢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每天洗脚按摩脚心,可以消浊通络,解除疲劳起到吐故纳新的效果。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以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秋天干燥应多用手揉搓身体,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解乏消疲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