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四:心手少阴之脉
(2022-11-23 03:06:41)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杂谈 |
分类: 经脉发展小史 |
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四:心手少阴之脉
冲虚子
心手少阴之脉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名为臂少阴脉,内容为:
循筋下廉,出臑内下廉,出夜(腋),奏(凑)胁。其病:胁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阴脉。
诠释并讨论:《足臂》对阴脉的记载和阳脉相比都非常简单,本条也不例外。臂少阴脉从什么位置开始并不太明确,“循”是沿着的意思,并没有开始义。“循筋下廉”之前也可能有阙文,尽管不能完全确定其开始部位,但大致可以判断从小指开始。就是说,臂少阴脉从小指开始,沿着小指外侧、沿着小臂外侧的筋行走到肱部外侧的皮下,再到腋下的皮下表层,然后到胁部(胸的侧部,腋窝下面)。出:拙作《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一膀胱足太阳脉》已有详解,可参见。这条经脉的循行记载极为简单,和脏腑没有联系。这条经脉易得病仅仅是胁痛,发病时灸兑端。在《灵枢经经脉篇》里,这一病候被归到足少阳脉里。
心手少阴之脉在《阴阳》的名称与《足臂》相同,都称臂少阴脉,但内容有些不同:
起于臂两骨之间,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痛,益(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是臂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
诠释并讨论:在《阴阳》的记载里,这条经脉的起点很明确,是在臂的“两骨之间”即臂部的尺骨和肱骨之间,下骨指尺骨,上廉指桡骨侧面,筋之下指臂筋内侧后缘。这条经脉从两骨之间开始,沿着肱骨内侧的筋脉,(经过腋下),到胸部入心脏。和《足臂》的最大的不同不在起点的明确上,而是认识到此脉进入心脏。就是说,《足臂》的臂少阴脉和五脏发生了联系。由此而发展到心手少阴之脉,其逻辑关系就是对的。原创者的疾病记载是“心痛,益(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后学的记载只有“胁痛”,和《足臂》的认识一致。
根据《灵枢经经脉篇》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条经脉到了内经时代,不仅仅是名称发生了变化,其内容的变化更大: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诠释并讨论:《灵枢经经脉篇》对经脉的循行路线的描述已经由《足臂》、《阴阳》的向心性变为离心性,这一点之前讨论过,不再赘言。心手少阴之脉从心中开始,在同心相联系的器官都有脉动。心系是一个泛指的词语,张介宾把肝、脾、肺、肾解释为心系器官。它向下穿过隔膜,和小肠联络。心手少阴之脉的主脉从心脏开始,到肺部,循行到腋下表现出脉动,,再沿着肱骨内侧和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并行且在这两条经脉的后面(臂自然下垂后的正面为前,反面为后。冲虚子注)循行,下行到肘部内侧,沿着小臂内侧的后缘,到掌后小指侧高骨的顶端,进入掌后侧,沿着小指内侧直到小指端的皮下表层。这条经脉还有一条支脉,从心系开始,上行到咽喉,向上联系到眼睛,联系到脑部。“系目系”的第二个“系”后可能丢失了“脑”字。《灵枢经经脉篇》保留了《阴阳》“是动则病”的内容,将《阴阳》“所产病”的内容,一律改为“是主×所生病者”,在本条经脉增加了新的疾病认识:“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从这些疾病的记载上可以看到,尽管已经完成了和脏腑的联系,但对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之前的时代,只是治疗上丰富和复杂了很多。
(请关注冲虚子公众号“非阴阳五行”。学习科学的中医,让中医护佑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