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17):《六元正纪大论篇》阐述的运气和药性的关系

(2022-07-15 00:35:28)
标签:

健康

教育

历史

文化

娱乐

分类: 中医运气学说新析

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17):

《六元正纪大论篇》阐述的运气和药性的关系

冲虚子

 

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

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与六位也。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运气七篇的基本用药原则。这里是对前文六种岁运类型易得病治则的原因说明,属于补充性解释。岐伯的解释是:“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这句话里的第一个“热”字指的是热性的药物,第二个“热”字是指罹患的热病;同理,第一个“寒”字指的是寒性的药物,第二个“寒”字的指罹患的寒病。犯,抵触、冲突的意思,“无犯”和“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远”是一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得了热病或是因热而病,就不能使用热性的药物治疗,得了寒病或因寒而病的,就不能再用寒性药物治疗。什么是“从”,什么是“逆”呢?张介宾注曰:“不犯为从,犯则为逆。”这是从结果出发做的注解,其实不对。冲虚子认为这里的“从”和“逆”指的是患病的原因,意思是说,如果顺应了季节的寒热,就不会得病,而违背了季节的寒热,就一定会得病。得热病的人一定和寒相关,得寒病的人一定和热相关,所以,现在治疗的时候,用寒性的药物治疗寒病,就会增加寒在身体里的留存而可能增加新的病患,治疗热病用热性的药物就增加热性在身体里的留存而可能增加新的病患,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违背。这是冲虚子的解释,一家言吧。“时与六位”不太好讲,繁体“与”(與)和“兴”(興)很容易误写,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字应是“与”(與)(如张介宾),也有人认为应是“兴”(興)(如张志聪),冲虚子认同“与”(與)。时,四时,在这里表达的是主气的意思;六位,就是上面的一之气、二之气……,六之气,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客气。因为这里谈到了六步,下面出现间气就是自然的了。“所谓时与六位也”的意思是,“热无犯热,寒无犯寒”,都是出于对主气、客气之间的运行特点说的啊。

上面讲的是寒热病所用药物的禁忌,下面讲温凉病药的禁忌。

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司气”,张介宾解释为司天司地之气,就是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就是主气。上面的讨论是从岁运的特点即偏热的岁运或是偏寒的岁运和使用寒性药物、热性药物之间关系展开,说得比较简单,下文却又从主气、客气这个角度阐述,甚至细化到主气时段(每年的三之气和六之气)和间气时段(一之气、二之气、四之气、五之气),阐述得比较详细了。岐伯说:主气为热时得的病,不能用热性药物;主气为寒时得的病,不能用寒性药物;主气为凉时得的病,不能用凉性药物;主气为温时得的病,不能用温性药物。间气和主气寒热温凉性质相同的话,所得病用药就和上面说的主气的禁忌相同;间气如果和主气寒热温凉性质不同的话,所用药就应该适当注意前面说的禁忌。这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物的使用禁忌(“四畏”),一定要谨慎啊。

帝曰:善。其犯者何如?

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其犯者何如”,一般都解释为违背了这个禁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个解释性质错了,正确的意思是难道就不存在可以违背的情况吗。岐伯解释了两种可以违背的情况,一种是“天气反时,则可依时”。这里的天气指的是主气,这里的“时”和上面“时与六位”的“时”不太一样,冲虚子理解为时令。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主气和具体的时令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依照当时的时令考虑(用药的禁忌),可以把这个原则称之为时令优先原则,有点实事求是的味道。比如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的三之气为太阳寒水,但具体的时令是夏天,而且还比较热,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寒性的药物。第二种可以违背的情况是“胜其主则可犯”。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当时的时令和主气形成了巨大的冲突,这个时候就不能按照上述的原则用药,而是根据实际出现的天气情况对待。我们还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的三之气为太阳寒水,按运气分析,比正常的年份温度低点,但如果此时火气大盛,出现大幅度升温,甚至有赤地千里的情况,那就不能用太阳寒水这个主气来考虑用药的禁忌,而是要考虑到极热的情况,但不能过度,即“以平为期,而不可过”,可以适当使用温性的药物。总的原则是,“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无失天信的意思是,不要与天气相违背,这句话是针对四时具体的寒热温凉说的;无逆气宜的意思是不要和药物的四气相违背,是针对药物的药性而言的。考虑用药的时候,既不要成为过强运气的帮凶,也不要佐其复气,这才是高超的治疗。

下面从五行的生成数角度阐述药物使用的禁忌,但提供的信息远不止此。什么是五行的生成数?这要从河图洛书的传说说起。《易·系辞上》曾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最早见河图一词的文献是《尚书﹒顾命》,《顾命》记载的是的依照周成王遗命,将王位传给他的长子钊后,钊(周康王)继位的典礼过程。有句话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意思是将大玉、夷玉、天球、河图这些宝贝摆放到东墙下。关于河图是什么,历来争论极大,有人认为河图是一种带有花纹的宝玉,有人认为是星图。高亨先生认为,河图是黄河图,洛书为洛水图,皆古代地理书,周朝视为珍宝,载入《顾命》。(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555页,齐鲁书社1979年版)不管是什么,是珍奇的宝物不假,遗憾的是,后世子孙始终不能证明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珍宝。到了孔子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祥瑞之物,如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但由于有伏羲氏得河图而画出八卦图,大禹得洛书而有《洪范》这样的传说,所以给河图洛书平添了若干神秘和诡异。五行的生数和成数就是根据河图编列出来的。《关氏易传》说:“五行,水生乎一成乎六,火生乎二成乎七,木生乎三成乎八,金生乎四成乎九,土生乎五成乎十。”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其实很简单,一切从《尚书﹒洪范》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起。在“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句话里,数字只是序号,但在神秘学中,数字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被称之为生数,而每个生数加上五,就成了另一个数,被称之为成数,如水生于一,而成于六,等等。不管多少人对所谓的生数、成数情有独钟,冲虚子都不以为然,只是为了讨论下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17):《六元正纪大论篇》阐述的运气和药性的关系

 

下面的原文的年运结构和前文“太阳之政奈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的一致的。前文是对六种运气类型以及所属十二年的岁运情况做的全面的介绍,重点是用五音建运主客气推算一年五步的不同运气。下面只是气化常数以及药食性味的介绍,也可以视为对上面的补充。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年份排序不同,前者是分六种运气类型,从太阳司天开始,先阳后阴,依次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先总论类型特点,再依角徵宫商羽之序分述本类型内十二个年份特点,最后完成六十年阐述。后者直接依干支顺序,天干自甲始,地支从子起,到癸巳共三十年,再由甲午而到癸亥,共三十年,合六十甲子年。没有前者的阐述做基础,后者就难以阐述,所以后者采用直接阐述的行文方式,是完全符合逻辑关系的,而且更简洁。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

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甲子、甲午年,为少阴君火司天,中运为太过土运,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上半年司天之气化少阴君火为热,常数为二(火的生数为二);中运之气是土运太过,气化为雨,常数为五(土的生数为五);后半年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气化为燥,常数为四(金的生数为四),这些都是正常的气化。气化后,前半年用药和饮食咸、寒为宜,年中苦、热为宜,后半年酸、热为宜。我们知道,五音建运中,宫音为土,商音为金,角音为木,徵音为火,羽音为水。(参阅拙作《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二)(下)》表2:《管子·幼宫》五行关系表),在五音建运里,将太过名之为“太”,将不及名之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为五运中的木年、五音中的宫,甲子、甲午年的为太过之年,故甲子、甲午两年均为太宫,但在这里,和前文不同的是,太宫土运变成了年中时段起作用的运气,所以,在这里,一年又被划分为三个时段,即上半年司天之气起主要作用时段、后半年在泉之气起主要作用时段和年中的五音建运时段。在前文中,五音建运主要体现在对全年五步主气、客气运行推算,这里起作用的只是年中一个时段,作者或有深意。但我们看不到增加这个年中时段的依据,显然是作者人为添加的。

还有必要对这三个时段药食性味的禁忌做些讨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运气七篇的时候,随着不断深入,发现其研究的内容越来越针对药学内容,《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尤为明显,甚至视七篇大论为药学理论著作也不为过。所以说,冲虚子认为,过去把这七篇大论看做是运气学说篇章,可能并不准确。药学(主要是药性理论)才是其主要内容,运气学说只是创造者创制的理论工具而已。就比如,《素问》的内容是医学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是其工具,《灵枢》是针灸学著作,阴阳五行是其理论工具,不能因为其中有突出的阴阳五行内容而认定《素问》和《灵枢》是阴阳五行著作。中国古代医学对药物的理论性认识(或规律性认识)是从四气、五味开始的。我们可以想见,古人对通过药材的味、气(冲虚子个人认为先味后气,味是感性的,气是理性的,古代理论发展一般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而判断出气用途、功能和疗效,他们会觉得多么不可思议,多么神奇。他们不会归因到药物的物质属性,而是用当时通行的理论武器——阴阳五行去归纳。他们发现药物的药性远比阴阳五行复杂得多,于是发明出五运六气这个新工具,企图用他们认为全新的工具去认识和总结药物的药性特点和规律,这就是七篇大论的由来。所以说,七篇大论不属于《内经》是明显的,两者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完全不同。这是冲虚子的最新感悟。

 

在他们的想法中,药性应该和当时的气候条件(寒、热、温、凉、湿、燥)有关,这可能和当时的药物使用通行认识有关,比如,前文提出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等,这是大原则。从时段上说,是年度原则。年度时段过长,其指导性就很差了,在这里,他们前进了一步,具体到一年的三个阶段。在上半年司天之气起主要作用的这个时段,运气的特点是热,意思是春季到初夏比正常年份气温明显高,这个用药就适宜使用咸味和寒性的药。用寒药治热病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要用咸味药呢? 咸味药大多是动物药,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使用频次依次是堕胎(7次)、瘀血(5次)、癫痫(5次)、妇人崩中(4次)、月闭(4次)、腰痛(3次),但研究发现,咸味药都含有碘和无机盐,可能正是使用此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年中的五音建运时段运气特点是土气太过,雨水泛滥,适宜用苦味、热性药物。苦味药针对的是热,用以泄热,热性药用以燥湿。后半年在泉之气起主要作用时段的运气特点是燥,适宜使用酸味药,用热性药可能是针对寒凉的。

(本文为节选,全文请关注冲虚子公众号“非阴阳五行”。学习科学的中医,让中医护佑健康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