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工痕的见解之一。

(2012-10-27 22:46:18)
标签:

文化

工痕是综合分折中的-个部分。关于古代工艺和砣子工特点,我们建议应从岁月痕迹入手并结合。
常常人们进入一个唯工而工,形而上学的胡同里。以阴刻为例:什么唯"U"不对,唯"V"有戏,哪么怎么办?
哪么将一条阴刻线分解,1首部,2中部3尾部,再立体分解:1槽底2槽墙3槽棱,再用解玉砂分解:1相对成槽砂2修槽砂3槽修饰砂又可分(解玉碾砂),(极细砂),(尾砂)。
在水碾床上治玉,水带砂涌,慢速旋铊,旋压砂碾玉,凭玉人经验,玉人亦分三六九等,水平有高,中,低。
现代工艺分:金刚砂铊,固化水解,或超声波工(要制模具),更高级是电脑工,以电脑软件控制雕刻铊头与铊具。这种在速度上是高速机械碾磨。
两者在明清玉器上高速与低速,固化铊与铊碾砂可以比对,差异较明显,在高古玉风化后的工艺残痕比对更清楚。
举例:槽行迹呈隐波浪,首"V",中"U",收刀"V"。这是-种固化机械看工模式(这不难仿),歧刀,叉刀,拖刀,跳刀,补刀(很难仿),两者打磨抛光(更难仿),槽棱差别(极难仿),
在槽底,槽墙,槽棱,槽面因风化差异形成的差别(无法仿),这些就是我一直劝各位研玉器老师苦下功夫,进入微观玉器世界所能见到的视野与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