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标签:
孝堂山郭氏祠二十四孝郭巨墓现存最早汉画像石 |
分类: 走进济南 |
很早就想去长清看看这座郭大孝子的墓祠,苦于交通不便拖沓再三,趁着冬日里的暖阳怡人,终于遂了心愿。
自驾游自是方便得很,坐车也不麻烦。经十路上市立五院旁乘坐济长巴士在长清车站下车,路口就有开往孝里的城乡小巴,车窗前别着的线路牌上大多标着“济南—五院—孝里”字样,但不是每辆车都通到济南,具体怎么选择就看个人习惯了。
从五院到长清五十分钟,从长清到孝里镇(老镇)五十分钟,下车后向南步行两百米,路东一座隆起的二十多米高的小土山便是孝堂山,沿着南端齐整的小路走上去,就是郭氏墓石祠。
郭氏祠现已被重点保护起来,石祠本身不仅重修了罩室,四周还建立了院墙并有人常年看管。除去进室内观赏郭氏祠要交十块钱的文物养护费外,院内各处均可自由参观,而且也不乏看点,比如罩室后面的郭巨墓、罩室前面的家族墓坑、两边多通各朝代的碑刻尤其是西侧那通据传可能是郭巨本人的线性石刻像碑。
不过来此的游人中心目的还是郭氏祠。郭氏祠传说是东汉初年为纪念孝子郭巨而建造的,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搜索网络资料,上面对郭氏祠的介绍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中国现存最早的地上石筑石刻建筑”“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地上房屋式建筑”等等,哪种都是至高的评价,可见其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郭氏祠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2.64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全部用大青石砌筑而成。石祠正面立着三根八棱石柱,将石室分为两间,在中间的八棱石柱和北墙之间,有一个大型三角石梁支撑屋顶。石祠顶部两面均铺整一块的大型石板(背面一块据说曾被地震震掉一小部分),上面雕刻着仿木结构的房顶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图案。八棱石柱、连檐上则雕刻着圆钱纹、半弧纹、菱形纹等独具汉代特色的纹饰。祠堂内外有壁画,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有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此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画面,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泗水捞鼎”等历史故事和伏羲、女娲、风伯、雷公等神话人物形象。雕刻手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刻工精细,堪称精品。
祠内还保存汉唐以来的多次题记,其中最早的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和桓帝永康元年(167年)两则。西山墙外,还醒目地刻有魏碑和隶书结合的北齐武平元年齐州刺史胡长仁的(570年)《陇东王感孝颂》,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记。
现存最早记载郭氏祠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今巫山(即孝堂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自从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把它录入《金石录》中以来,其后又多次被著录,但有关建筑的确切年代却依旧是个谜,至今仍众说纷纭。甚至就连郭氏祠及其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关于郭巨墓在何处的讨论,另有山东蒙阴和河南林州之说。)不过那是考古界的事情,在没有充足证据之前,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这里就是郭大孝子的身后之地。
最后附上《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古文记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愚孝之举不可取,然孝道之念却值得大力提倡。
郭氏祠的一大亮点是祠内四面精美的壁画。出于保护现已用玻璃围罩起来,无法入内欣赏,透过空隙拍的照片基本看不出模样,好在旁边清晰的壁画拓片能让人一睹为快。下面是几幅相应照片。
另外两幅石祠外的情景照片,一为传说郭巨刻像的石碑,一为传说中的郭巨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