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清:大峰山齐长城 方峪古村

标签:
大峰山齐长城峰云观璇玑洞方峪古村 |
分类: 走进济南 |
对大峰山最早的直观印象是在梦里,那天晚上很真切地就爬到了一个山坡上去看蜿蜒曲折的齐长城,城墙不远处有悠闲地啃着青草的白山羊,不时抬起头朝我这个不速之客“咩咩”两声......
不久之后,我们就真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的大峰山主要是靠保存完整的齐长城对外推广的,甚至连景区本身也是以“大峰山齐长城风景区”命名的,其实大峰山的亮点绝不仅仅只是齐长城,这里还有济南周边规模最大的道教观宇、庞大幽深的神秘洞穴、佛道儒合一的独特古文化,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按照先后登山路线依次介绍这几处景观。
先是山腰间的峰云观,这实在是一处意料之外的惊艳之地——说它惊艳,不是缘于漂亮,而是因为其建筑的历史悠久和风格独特。由于之前的旅行功课没有做足,对峰云观的认识大多是从建筑前竖立的介绍牌和守山大叔那里得来的,后来查网络资料,内容所差无几。虽说峰云观初建于汉朝,但眼前观堂多为明清所建,并有多通珍贵的明时碑刻(其中包括一尊雍正时期的四龙戏珠御碑),云根、月窟、回月楼、关帝庙、玉皇殿、奎文阁、泰山行宫、神慧圆通、待月泉等,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整体显得错落有致、古意十足。
看别处文章写得较多的是峰云观山门处的“云根”“青云得路”匾额及充满诗意的待月泉,我却更偏爱那座独居于西侧小院内依山而建的落寞石禅室——守山大叔说那便是初建于汉朝的见证,除去年代更早外,禅室屋檐上的石瓦叠得精细到连半点缝隙都看不到,堪称建筑一绝——当然,这一绝是相对于粗制滥造的现代建筑说的,也许古时候的建筑师骨子里都是奉质量至上的。
从石阶登到峰云观顶,参观之余,坐下来跟大叔喝茶聊天,迎面徐徐凉风,感觉美极。
接下来是山顶的齐长城。——虽说是大峰山景区的主打景观,却不是印象最深的,大概是石头城墙看多了的缘故吧,又没有明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看上去就像是一堆硬石头随意垒起的山墙似的。——当然,其历史意义和军事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最好是把山东境内的所有齐长城连成一个整体来看为更佳。
距今2500年的齐长城又名长城岭、大横岭,是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修建的,也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据记载,齐长城西起古济水河畔的“钜防”,也就是现在的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横跨泰山,绵地千里”,途经18个市(县、区),穿越1518座山峰,于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北于家河直达黄海,全长618893米,史称“千里齐长城”,之前的博客小文里曾在莱芜锦阳关、淄川马鞍山和梦泉提及过,另在章丘七星台、博山原山游玩时也曾看到过。
大峰山段的齐长城据说是整条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仍有雄伟气派的南城门及规模庞大的屯兵营多座,还有两块刻有“孟姜女哭长城处”和“孟姜女问路处”的石碑,向人讲述着痴情女孟姜女的故事,不过总感觉后人演绎的成分居多。
再就是佛道儒合一的三教堂,这是行程最艰难的一段。
起初从景区地图上看到三教堂位置时,貌似离齐长城不远,谁知那是平面图给人造成的假象,从齐长城往西北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却始终不见踪影,又经山林守护战一位大爷的指点,几乎下到山底才在一处废墟中找到那座孤独的小石房子,所幸材质坚硬仍保存较好,只是稍显冷清。
三教堂内正中供奉道家太上老君像,右边为佛家释迦牟尼像,左边为儒家孔老夫子像,这种信仰均沾的做法似乎更应倾向于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而非混乱,真切反映了中国百姓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实用性的积极入世思维。三教堂前有块石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的重修三教堂碑序,堂前小路上躺着的那块刻碑则为大清乾隆年间的“三教堂由来”。虽值旱季,仍可见清水几许,想必定有泉眼在此,这不正是古人选择修炼之所的线索之源吗?!
重新攀上山顶,从齐长城南城门出来,经“孟姜女问路处”向东下去,山腰处有号称“齐鲁第一洞”的璇玑洞,这也是同行姜老最想去的地方。
大峰山的特色之一就是自然洞穴较多,如青龙洞、白虎洞、石鱼石鼓洞、璇玑洞、圣父母洞、石窟造像洞、连通洞等,其中以璇玑洞为最大最深,独自一人时常不敢进去,当时恰逢一位在此修行的小弟子主动领我俩进去,把电筒开到最亮照着山洞内的每一处地方,除了陡峭的岩壁外倒没发现什么特殊状况,只是一个大些的山洞罢了。
璇玑洞旁边崖壁上还有三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南边那个是圣父母洞,里面有石刻的父母像及仙童像,石像前供桌上刻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北边那个是石窟造像洞,内有佛一尊、菩萨二尊、武士四尊,可惜当时以为是新塑的没有细看实乃遗憾。(注:有文章说这两个洞里的塑像俱是元明时代的遗迹,不知是否属实。)像洞上方还有一天然石洞,却爬不上去。
璇玑洞前的开阔地上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座二层的庙宇,跟师傅聊了几句,提到那位小弟子是位智障患者,半年前由阳谷海会寺师傅介绍来此修行,生活清贫却能净化人的心灵,甚以为是。
四十分钟后,俩人又驱车到大峰山西边的方峪古村游玩。
《济南周边自驾车/徒步之旅——钻山沟》中提到到济南现存三座古村落就有方峪,书中是这么介绍的:“位于长清区孝里镇南10公里的勃鸽寨山东侧,是明代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方姓后裔建立的宗族聚居村落,至今历600余年风雨,仍存留明清风格北方山地民居300余栋。新村移住老村以北山外地带之后,老方峪村大都只剩老人留守,日夕相伴老街老井老碾子,度清幽绵长的日子。鹁鸽寨山有清末太平军捻军战乱时期构筑的山寨。”
古村中间有座已经破落的五圣堂,仅剩的门楼依稀可以显出当年鼎盛时期的样子。五圣堂大门内墙壁上镶嵌有一通石碑,碑文为《五圣堂建醮神会三年圆法碑记》,大多数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院落外路边还有另一通高大的龟驮石碑,上面刻有“大清康熙八年邑人王耀”撰的《重修观音五圣堂》文。五圣堂前一块平整场地,据说以前是一座戏台,醒目位置眼前是一座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影壁,画面已看不清楚。
沿着五圣堂门前的石板路向上走,两边全是用石头修砌的房屋,不时能看到刻着精美图案的高大门楼和墙壁上嵌着的拴马桩。走到尽头,拐进另一条小路,是一个被称作“吴家大院”的院落,大概是当年较为富裕阔绰的人家吧。走进一户人家,寒暄几句,试着请求借木梯子攀到屋顶上去看看,回应的尽是善意的笑容,接着就是满眼的弧形石屋顶,密密麻麻那叫一个壮观,忍不住由一家屋顶跃到另一家屋顶,兴奋得记起了儿时玩耍的情景,却不经意间引起了四下跟来的狗吠声,赶紧下来,接过大婶的一杯清水,慢慢拉起了家常......
古村南头还有口仍在使用着的老井,半米多高的青石井台上有铁制的辘轳,井口用石头挖成的圆孔形石板分成3个井眼,边缘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记,显示着曾经的繁忙和世事的沧桑。井台旁是一棵古槐,树身有两臂合抱之粗,这棵并不起眼的槐树,据说比老井还要早200多年。
临走之时,带了两样古村的特色回城,一是两桶老井内的清水,二是老乡自家养的母鸡下的鲜鸡蛋。放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古村虽说生活不甚方便,却是难得的原汁原味。
等找到广里村田间的“齐长城起点”碑时已是晚上7点,夜色渐暗,卡片机拍出来的照片也开始泛虚。虽然只是一块简单的石碑,意义却不一般。经过考查论证,总长一千多里的齐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就在这块石碑下的土埂子上,十多年前尚有两米多高的夯土城墙,由于不断的开垦平整和雨水冲刷再加上后来的国道220修建,逐渐变成了眼前的模样。可以理解,社会发展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旧的逐渐逝去,新的慢慢变成旧的,再度逐渐逝去,循环往复,历史越来越厚,俱都变成了书本的文字。
简单而紧凑的行程之后,赛拉图再度沿着220国道返程济南,美好的一天慢慢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