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章丘:两个古村——马家峪、太平庄

标签:
马家峪文昌阁德泉太平庄八庄首事勘界碑 |
分类: 走进济南 |
贾献珣在济南周边自驾车/徒步之旅导游书《钻山沟》的第254页提到了5个济南现存的古村落与废弃的山村,其中的2个废弃山村一是历城的黑峪,二是章丘的太平庄。
2009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忙完新校区的课程后,姜老用他的赛拉图载我与去了学校东南边的马家峪,从那里出发登胡山寻找半山腰的太平庄,同行的还有临时加入的学生处的杨某处长。
先提提马家峪,这也是一个颇有点历史底蕴的古村落,是此次之行的意外之喜。
村子最西头是一座上下两层的文昌阁,上面是原来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下面是供人穿行的拱形门洞,石阁西侧上刻“永清”二字,东侧是“文昌阁”三字,虽说现已茅草丛生,仍依稀可见当年鼎盛时期的模样。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村中间的那个一泉八碑,从文昌阁往东百十米路边便是,原本是一座单开间的石头房子,屋顶已经没了,只剩两堵山墙和后墙。墙上嵌有大小不一的石碑八通,时间跨度从清雍正到民国,内容均为修缮泉井有关。从民国十年的《德泉碑记》可以看出德泉这个名字大概出于感谢上天之德,有碑刻上也称之为“十字路管井”,不过村民平常还是称之为马家峪泉。整理这篇博客时,从百度里搜索“章丘马家峪”,仅找出了三篇相关的文章,其中两篇小文里提到村中还有宋朝和元朝碑刻两通,由于事先不知情,未能见到。
马家峪村东头有条简易却清晰的上山小路,慢慢往上走,路过一个叫“圣水潭”的小水池(库),再翻过一个海拔400多米的小山头,便可看到山脊北边一个凸起的崖头上露出了几排垒砌得错落有致的石墙,两边是几棵明显葱郁的松柏,那后面就是藏着的太平庄废址。
说是藏着,一点不为过,要不是提前知道这个山腰里可能有座废弃的村子,单从地形模样来看,估计多数人都看不出来那里居然还有人生活的痕迹,因为村子地势较高,人们抬头往上看时瞧见的往往不是石崖就是树丛,只有当你爬到崖上时才会发现竟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平台,台上还有十几户人家居住的房屋。单从这一点上猜测,村子当初开建时也许就是有意躲着外面世界的。后来搜到过几篇写太平庄的文章,都考证到是乾隆年间从山东益都县(今青州市)迁过来的,至于缘由,有说是逃荒所致,有说是为躲避匪乱或仇人追杀而至,要是后者的话,倒能很好的解释其地势隐蔽的原因了。
济南“幸福公社”的大麦在2009年《寻根济南太平庄:湮没在风雪中的百年古村》中提到太平庄废址上坐落在那棵最粗大柏树下的村子创始人李秉帅的墓茔上记载着他的身世和创建太平庄的历史,那应该是最有力的佐证了,可惜没有看到。不仅如此,村子里另一件重要的遗留标本“八庄首事勘界碑”也没仔细注意,只好笑自己充其量勉强算是一个不用心的玩主罢了。
其他遗迹倒是看得仔细,比如早已倾颓破败却丝毫掩盖不了坚固结实的高大的石质墙体,比如紧嵌在屋基上端的雕刻着精美瓶花图案的砖石,还有仍然完好的渐趋现代化的木格窗户,以及随处可见的拴马石和旱井石缸石瓮石槽......一户人家已经斑驳的内屋墙上居然还挂着一顶泛旧了的蓝色帽子,帽子侧下方还有一张皱卷了的“白鹤泉禧酒”,另外一处则是满墙的人民日报,1983年11月18日第八版上刊登着一篇《改革者的勇气》的署名文章,显出了曾经的时代特色。当然还有村前那块巨大裸石上的“太平天下”字眼,看样子应该是后来的游客写上去的,既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美好希愿,也证实着太平庄里这个“太平”的来历。
再一想,太平庄其实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更谈不上值得游人寻踪甚至民俗人士研究的价值了,但就像三峡移民所导致的众多消失的村镇一样,一处地方一旦消失,纵是普通也会自然腾出一段时空来,这段时空便就是历史了,——我想,太平庄也是这样的吧。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普通村庄的这段普通的历史记忆,并再祝愿迁出的太平庄村民生活幸福吧。
附注《钻山沟》对太平庄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