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黄花山石窟造像

标签:
旅游黄花山玉符河金代石窟造像协天大帝关公 |
分类: 走进济南 |
这也是一处济南近郊的野外石窟,与太甲山造像一样同位于历城区的仲宫镇,不过却分列两个不同的方向。
照例是在燕山立交坐65路车先到了仲宫,又从仲宫乘811路支线到了杨而,从杨而一边去寻找石窟,一路上颇费了一番周折。从杨而去黄花山,中间隔了一座收费的世纪园,园内有一处佛文化区,原以为石窟就在里面的,于是先逃进了世纪园,却只在那里看到几尊新凿不久的大块头释迦牟尼,问过才知道老的石窟是在园外的山上,往北出去,谁知又找错了方向,费力地爬到山顶再小心翼翼地下来,折腾了大半天眼看着就要失去希望时才终于远远看到这个关老爷把守的黑洞口,看来贸然寻佛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也许是佛爷在考验弟子呢。那天是5月4日(2011年)青年节,xy和我权当是又青年了一回吧,呵呵。
如果朋友再去,最好是从石窟北边的朱家庄那边上去,好找多了。不少地图上只有西董和崔家庄,朱家庄就在二者的中间,正是资料介绍里所讲的石窟所在地。朱家庄与黄花山之间是玉符河,往东是卧虎山水库,可谓是山灵水秀之地。
讲石窟。
黄花山石窟造像位于朱家庄东南方向的黄花山半腰处,窟为天然洞,离山下玉符河河面80米,离山顶100米,长方形,深6.67米,口宽3.52米,底宽2.55米,高4.2米。造像借自然洞而凿,为高浮雕,分上下两层,上层佛像5尊,下层坐佛一尊和罗汉18尊,洞外有协天大帝关公坐像一尊,虽有部分曾被破坏,但身躯四肢大都保存较好,雕刻精细,线条优美。洞内有金代承安二年(1197年)杨十三郎造像碑1块,清代碑2块,俱已残成两截,另有造像题记20则,洞外立有清碑一通,洞门右侧崖壁上另有1995年杨而村民刘恩泉和妻子尹绍莲合立的感恩碑一通。石窟造像1979年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罗汉造像旁边,均有题记,如“罗汉一尊,共同善人郝福成宋福昇”、“罗汉一尊,善人王敬同妻王氏”、“罗汉一尊,济阳县第三乡善人李义毕”、“东渴马庄善人李整同妻刘氏、长男李温,皂(造)佛一尊”等等,看得出这些造像应该大多为四方邻里百姓自发凿刻而成。
洞内顶端,则人工修饰成藻井形,有佛像4尊。造像边留下了一则珍贵的题记,上面有“青州府林曲(临朐)县善人宋福川,住持觉海、徒弟性德”字样。据考证大概似乎明代作品,而“林曲”要么是临朐的错字,要么当时就称作林曲吧。
这是金代承安二年(1197年)六月的立佛碑记,讲到济南府历城县人氏杨十三郎与杨十二郎、王六翁、东杨大伯、傅三郎、西刘二郎等乡众为求国泰民安并广结良缘在洞内建造了坐佛一尊。
这是洞外左侧崖壁上的关公坐像,据资料讲是弘治元年李逵、李福等人请山下朱家庄的石匠宋全等雕刻完成的,造像表情威武庄严。有意思的是,李逵和李福正是洞内某则题记里所记的“济阳县第三乡善人李义毕”的后代,可谓一脉相承。将关公像与佛像凿于一起似乎是少见的,这大概也说明了民间造像的兼容并蓄性质吧。
石窟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座观音堂,为石砌穹顶的单层方形塔式结构,拱门两侧分别嵌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重修碑记各一通。观音堂南边还有一座石钟亭。
打心眼里喜欢这处石窟造像,有野趣,又漂亮,还文化,有时间定再约朋友探访去。
(注:2011年05月04日,与xy一同登黄花山并探访金代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