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济南:玉函山摩崖造像

(2013-01-20 12:52:07)
标签:

旅游

济南

玉函山摩崖造像

佛峪

蕊珠泉

分类: 走进济南

上周乘车去仲宫探访太甲山,路过分水岭,想起了之前去过的“佛峪”,只可惜由于当时的雾霾天气,昔日的青山只能依稀看到一个模糊的幻像。中国人生活着的这个环境,是该好好治理了。

济南有两个“佛峪”,此处讲的这个“佛峪”是西佛峪,在玉函山半山腰。从分水岭下车,过了玉函山公墓,朝南向上登百十米到佛峪寺,再从寺西门出去,不远处的山崖上便可见“佛峪”石刻,端庄大方,刚劲有力。与xy登过两次玉函山,佛峪石刻却只是在第二次才看到,第一次时直到爬上了玉函山顶才晓得走错了路,后来在陡峭的山脊上走了好一段险路才下来。

       http://s4/mw690/85a1fa45hd3b123473d63&690

据资料上讲,“佛峪”二字石刻是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的作品。在该石刻东面山谷一侧的崖壁上还有至元六年济南著名文学家张起岩和廉公亮等众官僚同游西佛峪时命历城人李止作的《游函山西峪记》一篇,上面记载称:“北望平畴如蔬圃药畦;东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鹊华诸山罗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观也。”(详见人民网2010年3月12日《济南玉函山:悠久的人文历史厚重的齐鲁文化》)另外在东侧的佛峪寺内还有近百尊精美的摩崖造像。佛峪石刻与造像中间的山梁上则遗留有残存的“灵官阁”“南天门”“转轮藏”等清代石质建筑物以及清碑数通。不过由于那篇游记所处位置较高,字迹又模糊,不易被人发现,所以大多游人寻幽探访的也只是其他几处。

       http://s14/mw690/85a1fa45hd3b1258d251d&690

       http://s9/mw690/85a1fa45hd3b127996268&690

       http://s1/mw690/85a1fa45hd3b12c5b9540&690

       http://s4/mw690/85a1fa45hd3b12eadfac3&690

       http://s15/mw690/85a1fa45hd3b12fbd3a1e&690

       http://s11/mw690/85a1fa45hd3b131c8241a&690

当然,除去佛峪寺的历史典故外,这里最大的看点无疑还是要数那些隋代摩崖造像(见上)。说是隋代造像,却不全是隋代所凿,而是始于隋代,具体是隋开皇四年(584年),后来历代又有凿刻,造像旁题记中可以辨认有隋代的12则,唐代的2则,元代的3则。整个造像区长约60米,分五层,现有大小造像95尊,生动饱满,造型优美,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的隋代摩崖造像之一。只可惜多数造像头部在“文革”浩劫中被砸毁,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幅幅阿Q式的残缺美。

玉函山还有名泉多眼,其中位于摩崖造像西侧的蕊珠泉,常年不断,另有王母池泉、鹁鸽泉、灰泉等,分列于各处山林间。从寺后小路登上顶峰,有碧霞元君祠和三教堂各一座,均是颇有历史的一方名胜。又据说山顶现有某部队驻扎,轻易不许外人靠近,所以想要寻访这后面几处大概还是需要费一番周折的吧。济南各户外群里常有走兴隆山(即玉函山)和黄石崖的路线,不知会否经过那里,有机会可以跟着走一遭试试的。

 

(注:2009年10月25日和2010年12月4日,与xy两次探访玉函山佛峪寺遗址与隋代摩崖造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