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规范
(2012-11-23 12:47:54)
标签:
杂谈 |
总体框架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习——教学目标达成
模块一:学生自主学习。
要领:提出学习要求。
方式:
1、学生预习。根据教材编写内容,选择恰当时机安排学生预习(含课前复习、课前准备等)。
2、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编写内容,选择恰当时机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含阅读教材,动脑思考、动笔练习等)。
3、合作学习。学习内容较难、学习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内容可能有创新表现等情况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学习。
要求:学生活动要充分,学生活动时间要充分;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形式的学,要学的实在,学的有效。
模块二:教师引导学习。
要领:该讲则讲,讲在点子上。
方式:
1、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要参与学生活动之中,了解全员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2、反馈、交流、倾听、评价、质疑(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教师倾听,学生倾听,学生评价)。
3、教师评价、解疑、小结(教师的关键作用:引导、点拨、小结)。
要求:学生能完成的,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
模块三:教学目标达成。
要领: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用训练素材。
方式:
1、掌握知识(知识要点,含课堂总结),学会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够运用(含拓展延伸)。
2、及时训练(及时练、全员练、恰当评)。
3、完成作业(或当堂检测)。
要求:作业(检测)的时间充分,尽量做到“三个当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新授课四环节
一、新课导入(约3-5分钟)
环节内涵:创设情景(或复习旧知)、引入揭题。
操作要领:
1、创设的情景可以利用教材的情景图,也可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中情景,或用游戏、猜迷等形式,要达到快速引题、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热情的目的。
2、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内容也可采用复习旧知形式引入,教师要深钻教材,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为学生自学服务。
3、利用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要用简洁、精炼的数学语言迅速切入主题。
4、本环节是新课的准备环节,时间总量不能突破五分钟。
二、自学探究(约15分钟)
环节内涵: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操作要领:
1、学生自学前应出示自学提示,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还要明确应怎样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自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或学案中的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内探究解决,也可在组内分享学习中的收获。
3、自学后各小组将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互相评价、补充,教师点拔。
三、释疑解惑(约10分钟)
环节内涵:总结质疑、精讲点拔、应用提升。
操作要领:
1、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互评释疑。
2、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精选习题进行演练并重点讲解,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帮助学生解难答疑,促进技能的形成。
四、总结测评(约8-10分钟)
环节内涵:回顾总结、当堂检测。
操作要领:
1、新课学完后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回顾总结,让知识系统化,并引导质疑。
2、当堂检测即教师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与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完成。
3、对于当堂检测可采用面批、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多种形式进行批阅,及时反馈与点拨,做到“当堂清”。
练习课三环节
一、精讲点拔(约10分钟)
环节内涵:知识、方法要点梳理,精选典型范例导学。
操作要领:
1、引导学生梳理小节内容所学的知识要点,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根据小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针对重点、难点、疑点或混点等内容精选范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重在引导、点拨。
二、巩固拓展(约15分钟)
环节内涵:精选习题,训练能力。
操作要领:
1、巩固新知——基本练
教师应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出示仿照例题性质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层面上的重点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出现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按一定的模式解答问题的心理倾向。碰见常规题型,思路比较清晰,解题速度快,而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习题便难以应付。为此,在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本质要素,编写变换图形方位、条件叙述的顺序、数量关系等要素的变式题组,给学生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本质,触类旁通。
这是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广度的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重点部分要深入练,易混易错的对比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达到把握知识本质,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的目的。
4、拓展延伸——发展练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让这些学生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局限于基本性、综合性题目的练习,将不利于他们的提高与发展。为此,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当然,这个“难”并不是提前渗入尚未学过的知识,而是难在思维上,应难而有度,难而可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这类练习时,既注意求同思维训练,又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这样的练习把知识、思考、趣味、动手操作融为一体,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总结提升(约15分钟)
环节内涵:全面总结,当堂检测。
操作要领: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选择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特别是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教师也给学生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尽量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
复习课三环节
一、知识疏理(约15分钟)
环节内涵:引入揭题;出示复习要求与复习提纲;学生整理知识;引导归纳形成网络。
解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操作要领:
1、复习要求与复习提纲要简洁易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要引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学生整理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二、释疑解惑(约10分钟)
环节内涵:总结质疑,抓重难点;精讲点评,分层辅导。
通过质疑抓知识的重难点,查找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针对重难点设计范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指导,落实“双基”,引导总结方法。
操作要领:
1、教师要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师要针对学生易犯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可按知识点或题型归类),并拟出相应习题。
3、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设计一定的辨析性问题和疑难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后再全班展示,教师点拨。
4、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设计分层练习题,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分层提高的目的。
三、应用提升(约15分钟)
环节内涵:综合应用,发展创新。
解读:
复习课的综合应用练习应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操作要领:
1、既要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可设计一些反映知识形成过程的试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以上提供的是一节课的教学基本流程和操作要领,教师可借鉴使用,也可别出心裁的灵活运用,但“准备、导入、新授、练习、总结、作业”等环节一定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意即有“模式”但不“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