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续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

标签:
历史 |
四续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
贵州·周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收集到湖南祁阳敦睦堂梓光绪癸卯(1903)季重镌《周氏族谱》,兴奋之余,信手拈笔四次考证入黔始祖周必贤随傅友德征南事由。
http://s1/mw690/002rFpA4gy6OE5LESnm90&690
http://s15/mw690/002rFpA4gy6OE5Nm12u5e&690
http://s11/mw690/002rFpA4gy6OE5OXiH05a&690
“从颍国公傅友德南征”,《明史》记载傅友德南征在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秋,此谱记载与敦睦堂四修谱苏廷魁《周氏族谱序》不谋而合。谱书接下来记载:“以武功诰授明威将军、贵州七星关副都指挥使,赐铁券,世袭其职。”在封官措词上用了“诰授”。
“诰授”,据《清会典》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不言自明,“明威将军、都指挥使”是诰授给周必贤本人,也就是授命之官。
按照明清时期封官制度,一人当官,可以上封先祖,下荫子孙,上封按官品,下封可世袭。百度百科对“封赠”阐释云:“皇帝赐予官员父母、神先与妻室以爵位名号,存者称封,已死称赠。封赠先世,起自晋、宋,大抵封赠一代,极少延及祖父,亦未尝至作品,唐末以后,宰相贵臣方追赠三代。明、清文武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本峰,亦按不同品级封赠其妻以不同名号,一般在有庆典时封赠。”由此得知,一品上封赠三代;二、三品上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上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授命本人。
周必贤为明威将军,按明朝武散官阶只是四品,按理只能上封赠一代,但周必贤是都指挥使,属于二品官阶,固然上封赠二代。在光绪癸卯谱中,诰赠到文清公,也就是上封赠二代,这与周必贤所任军职相等。尽管光绪癸卯谱载周必贤为副都指挥使,但此军职史称“都指挥同知”为从二品;清河道总督苏廷魁《敦睦堂周氏四修族谱序》:“森甫元孙必贤,从傅友德南征,以功封明威将军,赐铁卷袭都指挥使,镇守毕节七星关。”这一记载证实周必贤擢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官阶,吻合上封赠二代规定。
光绪癸卯谱载:“文清长子仁规,诰赠明威将军……李氏,诰封恭人……添润之子文清,诰赠明威将军……于氏诰封恭人。”仁规乃必贤父亲,文清乃必贤祖父,“恭人”属四品封赠,与明威将军官阶等同。《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清史稿·一百十·选举五》亦载:“正、丛四品恭人。”从而更进一步证明了周必贤“从傅友德南征,以武功诰授明威将军、都指挥使,赐铁券,世袭其职”这一不争史实。
再看光绪癸卯谱对周必贤之后记载:“必贤四子友铭,貤赠明威将军……友铭三子志贵,明千户指挥,封明威将军……志贵子碧,世袭指挥……碧长子升,世袭指挥……升三子珙,世袭指挥……珙长子延,世袭指挥。”与“赐铁券,世袭其职”官阶世袭符合,证实了周必贤随傅友德南征因功诰授都指挥使,提供了强有力的史实依据。
周必贤早期在明军中因战功诰授都指挥使一职并非空穴来风,据史载,朱元璋在占有江南地区后开始整编军队,规定每10个士兵组成1个“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两个总旗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5个千户设1都指挥使。
为便于同仁及后辈子孙考证这段历史,特引几组百度百科有关官阶封赠的词语阐释以供研究:
封赠:“皇帝赐予官员父母、神先与妻室以爵位名号,存者称封,已死称赠。封赠先世,起自晋、宋,大抵封赠一代,极少延及祖父,亦未尝至作品,唐末以后,宰相贵臣方追赠三代。明、清文武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本峰,亦按不同品级封赠其妻以不同名号,一般在有庆典时封赠。”
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与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
敕授:“唐任官制度,三品以上称册授,五品以上称制授,六品、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称敕授。以上均由宰商议,奏准后除拜。六品以下为旨授,由尚书省拟奏,文属吏部,武属兵部。元亦以六品至九品为敕授。”
诰授:“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
诰赠:“明清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
貤赠:“谓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祖或后人。”《清史稿·选举志五》云:“旧例仕宦至三品,幼为外祖父母抚养,其外祖父母殁无嗣者,许依其官阶貤赠,其馀外姻不许貤封。”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己所得封诰,请求改受远祖、伯封或外祖父母等,称貤封。妇女称貤赠。对于封、赠,是清代政府给与官员的直系亲属一种褒奖的制度,即官员的高、曾、祖、父(含同级的配偶)、妻授予和官员现任官阶相匹配的封号。生前给与称号的称‘封’,死后给与封号的称‘赠’。给于官员本人的荣誉官阶称‘授’。五品以上称‘诰封’或‘诰赠’,六品以下称‘敕封’。妇女的封号相同。”
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袭封之印,奕世相传。”
世袭:“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作者对本支系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证,至此已写就四篇考证文章、一篇举证文章和一篇诠释府志文章。第一篇《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考证出周必贤一岁当将军随傅友德南征症结所在,就是修谱人将帝王年号与生卒年配错下跌六十年所致,这在周升至其六代孙岐新之间代数间隔岁数找到答案;第二篇《续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进一步以历史事件及谱书错讹等原因考证;第三篇《再续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再次博引旁征史料佐证周必贤征南史实;本文引用湖南祁阳敦睦堂梓光绪癸卯谱中周必贤随傅友德南征、诰授其官职、荫封赠其父母、祖父母及其子孙世袭爵位等作了剖析论证。举证文章,顾名思义就是列举正史、方志、家谱等有关铁证来证明周必贤“从颍国公傅友德南征,以武功诰授明威将军、都指挥使”这段不容争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