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鄂东南|太子豆腐

标签:
鄂东南太子豆腐文化图片 |
分类: 纪实 |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有关太子豆腐的民间传说:
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后,立孙登为太子。当时为武昌郡的阳新境内遭遇特大暴雨而变成一片汪洋,成千上万的灾民流离失所。孙权携孙登亲赴灾区,赈济灾民。灾后,此地流行瘟疫,百姓多腹泻不止,身生恶疮,无法诊治。太子孙登再次来到疫区施药救治。由于日夜走东串西,直接接触病人,结果自己也染上此病。孙权一王姓贵妃乃太子镇人,贵妃得知后,立即派人赶回家乡。村民在王贵妃的指点下,每天吃由当地地下水制作的豆腐,然后在身上涂抹当地一个大溶洞内的淤泥,终于战胜了瘟疫。从此,太子豆腐名闻遐迩。




太子豆腐与太子文化
孙登太子连续两次来此赈灾,当地灾民深受感动,称他为“活菩萨”。公元241年,孙登病逝,百姓悲痛万分,在此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寺庙,取名“太子庙”。孙权也因痛失爱子,伤心不已,为感激此地百姓重情重义,诏令在此建镇,名曰:太子镇。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这是苏东坡游历太子后对太子豆腐的咏叹。而有1700多年历史的太子镇,有绵延数公里的父子山,山中汩汩清泉终年不断,水清味甘,加上历代相传的豆腐制作技艺,使太子豆腐独具特色,长盛不衰。
太子豆腐食之,细腻绵滑,营养丰富;观之,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掂之,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碎。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看起来是硬的,吃起来却是软的;摸起来是结的,煮出来却是泡的。其味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清爽生津,能煮、煎、炸、焖、拌、冻、腐,生熟皆可食用,可荤可素,可生产出百余种美味佳肴。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舌尖上的鄂东南
| 太子豆腐
鄂东南阳新县
-------------------
点击二维码
关注明sir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