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容是一种练习》陈文茜专栏

(2015-06-20 12:55:37)
标签:

杂谈

宽容,是一个人生命中,甚至一个集体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明现象。但宽容,并不理所当然:更正确的说,宽容并非人性自然的一部分。仇恨丶报复丶嫉妒丶攻击⋯⋯反而是人最擅长流露的感情。

人性至少有一大半,天生残忍:是其他部分的善良,拉紧我们,在文明的进程中学习理解丶学习包容丶学习宽容。

宽容,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课程。一个人或者社会,一但失去了包容和宽容之心,暴戾之气,很自然成为那个社会的主要风气。

美国6月17日晚间,21岁年轻白人小孩闯入了非裔美国人教堂,当众人低头祈祷读经时,持枪的孩子扫射全场,导致了当场9人遇难死亡,上帝无法垂泪,也无法拯救仇恨下的牺牲者。幸存者回忆,年轻杀手狂称“你们强奸了我们的女人,接管国家,黑人必须死”。杀人的孩子,才21岁,他的恨从哪里来?他愤怒过去这段期间白人警察被四处暴动的黑人压地没办法喘气⋯⋯某些仇恨式言论也藉此事出炉:是那些没有教养的黑人孩子丶贩毒丶抢劫丶持枪丶挑衅:最终才导致弗格森白人警察开枪。为什麽他需要辞职?为何黑人靠暴动可以抢回「道理」?扭曲「真相」?

我所以举远在美国的例子,只是想让尚未学习包容与尊重文明的我们,比较能冷静理解:仇恨,在任何地方任何社会都在发生,它振振有词,但是它解决不了问题。你卷入其中,你以爲的正义,其实是仇恨。於是双方不同立场的人,持不同的正义,但其实那不是正义的辩论,是仇恨的交锋,最终不但没有交集丶它只会把一个社会丶家庭,彻底撕裂。

哲学家及文人对於我们如何学习宽容,开出的方法是从个人做起。一个人懂得宽容伤害你的人,懂得原谅对不起你的人,渐渐它变成你人格的一部分,社会若由这样的多数人组成,这个社会才能走向文明的宽容。至於个人如何学习宽容呢?两种处方:1)孤独,与世间的咆哮,保持适当距离。2)从死亡出发,如果我明天要死了,我现在恨的事,还那麽恨吗?

叔本华教导人们培养寛容心态的方法,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距离与孤独。不要对别人的评价太过当真,不能对高亢的声音太当一回事。宽容待人,有时候必须练习淡漠。

许多人误以会算帐,才能「恢复正义」;其实人生有限,宽容待人的人,才能快乐的活着。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心中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不要回过头去关心已经走过丶身後的种种是非与议论。生命很短,我们已无暇顾及过去,我们要向前走。

如果看见山时,你在山之外;看见河流时,你能在河之外;就如同你能练习观照你的痛,你在痛之外;观照你的恨,你在恨之外,你便能开始自恨及痛中解脱。

学习淡漠的看待哀愁,所有的哀愁都将被时间淡远。它可以如烟,轻轻飘飘,慢慢移出你的生命,你的身体。最终一切只是一段记忆,在宽容的格子中被保存下来,美好的,留下:遗憾的,扔去或者书写下来。人得不断的练习,这是曼德拉及施明德出狱後,给自己新人生的方法。他们共同的论点是:如果你还活在恨中,你等於没有真正的出狱,还在坐牢。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有真实的意义,他们选择了宽容。

仇恨是一种人对周遭恐惧或者不满的饥渴。你恨念着别人,但仇恨的情绪状似饱满,它的内心往往是空虚的。因此每个时代都有些人想在群众中,编织各种对立的人际关系,只是为了欺骗自己和众人丶忘记内心的虚弱。但文明的累进需要靠反省丶靠换位思考丶靠宏观式的批判,而非复仇;复仇只会恶性循环,它会一再的冒出来。不学习宽容,没有一个时代能够隐藏恨丶逃开恨。

练习宽容的另一个方法是面对死亡。我们眷恋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得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有着告别的念头垫底,就不会走向仇恨丶贪婪,反正宽不宽容,死了,都得放手。所以我特别喜欢从死亡那一刻练习宽容的方式,当死亡的黑暗在我生命壂了底,生命态度看似灰色,其实是一种超脱。

从死亡中回望,人很快地便能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看穿很多原本咬着不放的事,於是学会慢慢放下。所有死亡者,临终时,若有知觉,总会相信,这个世界美好多过阴暗,欢乐多过苦难,很多事,值得你一一宽容。

所有的小説,甚至包括童话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人如河川,它不断流动丶不断转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活着,人拥有各种可能性。傻瓜可能偶尔聪明,邪恶之人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变成善良的人;反之善人也可能在人性的弱点或黑暗面下,犯下难以置信的错误。《宽以待人》只有四个字,可是我们必须不断的练习,甚至从死亡出发。因为它并非人性本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