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还记得三年前,收到学校通知的那一刻,心情雀跃又紧张,我选上教育部学海飞扬计画了,飞奔告诉爸妈,这个让我可以踏出国门丶最重要的一块拼图终於拼上,就这样,我点下机票,准备起飞
,飞向一段为期一年,不能回头的冒险。
当飞机降落在离台湾八千公里远的地球另一端,冷冽的秋风吹来,提醒我:「欢迎来到林雪平!」(Linköping
)—一个我生平离北极圈最近的地方。林雪平市虽是全瑞典的第五大城,但地广人稀,走在大街上能遇见的人数约莫是台湾小镇的程度,因为是个大学城,连每学期国际交换学生的到来,都是值得市政大厅热闹举办欢迎会的大事,这也是初来乍到的我,见识到的第一场瑞典风格聚会:没有正式服装丶没有长官致词,只有镇上的乐队大叔表演开场,一派随和丶没穿西装的市长和他的同事们以土风舞串场,最後是觥筹交错的轻食式宴席。
市长像亲切大叔 人人平起平坐
大家聊着丶游走着,开始认识彼此,分享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市府官员以一种邻家大叔的亲切口吻介绍城市。这是我对瑞典的第一个印象:「平起平坐」,代表自己的不是年龄丶不是头衔,你就是你,从坚定地握手和介绍自己名字开始,我们开始认识彼此吧!
林雪平大学校风多元活泼,不只有每年报到的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国申请来此研修博硕士学位的人更是族繁不及备载,国际学生占了学校组成的三分之一,英文几乎成了学校的半官方语言,各式口音混杂的报告讨论,国际交流更是校园生活的常态。
我注册於Art and Science Faculty,因林雪平大学选课自由弹性,基本上只要有修课意愿,配合课程丶讨论和通过考试,学生几乎可以选修任何一门有兴趣的课程。试听了几堂课程後,我反而决定参与几门教育相关的课程,与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的准教师们一同上课。
非教育专业出身的我,凭着过往的印象,交换了不同国家的幼稚园到国中小教育体制的经验,感觉十分新鲜,我也才知道,大家会来到瑞典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瑞典式教育」名闻遐迩。
金发碧眼非常态 红黄黑白很寻常
一堂「The Global
Teacher in a Multicultural
Classroom」让我发现,原来想像中满屋子金发碧眼的瑞典儿童并非常态,瑞典因其在联合国难民署内的角色,对於在国际地位所应承担的责任感和义务,早就成为收容非洲难民的大国,再加上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黑皮肤丶黄皮肤丶白皮肤丶伊斯兰教丶印度教丶基督教……许多移民第二代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与文化,他们都是瑞典的一份子,孩子与原生家庭拥有的传统价值和多元文化背景,该如何在瑞典教育中被尊重与融合,是教师们必须时时谨慎思考的议题。
实地到瑞典幼儿园与小学参访,更是难得近距离接触孩子丶老师与课堂的机会。出乎意料地,唯一来自亚洲的我成了全班瞩目的焦点,一个个十岁大的孩子瞪大眼睛看着我,争相举手想用瑞典语表达自己听过台湾丶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这类资讯。只见老师不疾不徐安抚大家兴奋的情绪,向全班这些开始上英文不到几个月的孩子说:「大家很想要踊跃发表很好,但是我们来参访的朋友们听不懂瑞典语,如果大家想分享,是不是用英文比较好呢?如果不会,老师可以帮你,但你们可以练习看看。」
原本以为,老师这一番话会让大家却步不再举手,没想到,一只一只小手又再慢慢举起来,慢慢地他们刚学过的词汇丶用他们的小手指着教室里面的小地球,说着他们知道的一切,问我问题。於是,学习就这麽交流中不着痕迹地发生了。
瑞典教会我的事 把尊重变生活习惯
这也让我想起,有几次在宿舍里,瑞典室友们在客厅午餐聊天,我准备完午餐,发现他们从瑞典语改用英语聊天,我好奇问他们,平常也用英文对谈吗?没想到,他们竟然回答:「喔当然不是,只是我们觉得,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即使他不在对话内,但若能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比较好,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尊重。」我恍然大悟,原来瑞典从教育开始,就把对他人的尊重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後来,小学校长亲自带我们参观学校餐厅与艺术丶实作教室,畅谈瑞典教育的理念,提到一本全国教育单位必须奉行的guidelines,里面条列了一些身为教育工作者在必须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不外乎「尊重多元丶平等丶不歧视」这类放诸四海皆准的条目。
我问他,瑞典的教育如何实践这样的标准?校长说:「我们的孩子上学不必带书包,甚至不必带一支笔来学校。」他解释,孩子来学校是为了受教育,老师的任务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设计课程帮助孩子达到目的。若有老师想在美术课教水彩画,那就应该确保学校能提供每个孩子上课用的水彩,而不是请孩子自行准备。因为孩子可能会有比较心,比较谁的水彩比较新丶比较贵,那样的比较心可能让孩子无法健全发展,也违背教育理念。
他说,因此学校必须有餐厅丶电脑教室,让学生来到学校,只需要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得到一切支持。校长短短的一席话,让我了解了瑞典教育成功的关键,来自日常的制度设计,蕴含着共同信仰的价值观。
回到台湾,我重新回到医学领域,或许在瑞典的这一年,我的医学知识并没太多长进,但瑞典经验却从此改变了我的「角度」和「态度」。我开始尝试观察医院见习的每个个案背後代表的文化与生长背景,开始尝试理解,并学习如何用适当的言语和应对,来融合自己与对方的价值观念。同时,我也对陌生的事物有更勇於尝试的心情,因为瑞典那一年所带给我的,是在台湾想破头也想不到的,是生活经验丶是文化差异丶是价值冲击。最後,感谢这个交换计画,在最关键的现实面助我一臂之力,让我踏上那班飞往瑞典的飞机,展开这过份精彩丶收获满载的一年。(作者为台大医学院学生,现为实习医生丶教育部「学海飞扬」计画得奖学生)
转载天下杂志:作者:朱婕瑜
更多交换机会,请上追梦天下:http://idream.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