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沒有香頌

(2015-01-10 13:27:43)
标签:

杂谈

巴黎鐵塔於新出刊的「紐約客」雜誌封面化身成了一枝筆。這個世界上著名的浪漫花都,沒有了香頌。如今成為捍衛「言論自由」的象徵之城。http://ww1/large/8586a738jw1eo4cfnf8blj20jj0qodhr.jpg       17日清早,《查理周刊》同仁一如往常開選題會議,不知危險已近。倖存者回憶,兇手們進門大喊:“沙博在哪兒?沙博在哪兒?”用的是總編輯沙博尼耶廣為人知的暱稱。沙博優雅地站起來,戴著眼鏡,沒有求饒。兇手立即開了數槍。沙博倒了。隨後蒙面兇手們把槍轉向呆坐在一旁的漫畫家們,一個一個打死;不過癮,再以冰雹式的火力屠殺屋裡幾乎所有的人。歹徒血洗周刊後對剩下的女性員工說:我們不殺婦女,但妳們應皈依真主。
http://ww1/large/8586a738jw1eo4cg3earjj20k00b8aak.jpg    法國警方連夜搜索襲擊兇手,部署88000名軍警。英國情報機構最高負責人表示,過去14個月針對西方發起的恐怖主義陰謀已超過20起,而且均與敘利亞恐怖組織有關。
http://ww2/large/8586a738jw1eo4cgythp2j20c8064q3a.jpg    《查理周刊》恐攻事件當晚,巴黎共和廣場及網路即掀起「我是查理」「不畏懼」的運動,蔓延全球。這起法國40年來最嚴重的恐攻事件,正逐漸改變法國。一方面「捍衛言論」自由、「捍衛一支筆的自由」成為共識;另一方面,反阿拉伯的力量也在歐洲凝結。尤其經濟敗壞的法國。
http://ww1/large/8586a738jw1eo4ct7ja08j20go0p0wg9.jpg

     法國擁有歐洲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占總人口10%,約六百萬人;這起恐怖攻擊凸顯歐洲國家面對激進伊斯蘭份子的困境。
   早在2006年時任總理的席哈克曾怒斥《查理周刊》漫畫公然挑釁宗教底線,濫用言論自由,挑起宗教仇恨;白宮也曾在2012年批評查理周刊製造不必要的回教世界對西方的仇恨。20129月《查理周刊》不顧一切仍堅持出版6幅嘲諷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來多個回教國家的法國大使館遭受攻擊。 
http://ww3/large/8586a738jw1eo4cyl0akfj20go0l6tad.jpg    巴黎在上個月也發生極端伊斯蘭份子的攻擊事件。一名男子大喊真主萬歲後,在巴黎市中心刺殺三名警察。這起事件讓強力反對外來移民的極右派國民陣線聲勢立刻上漲。法國極右派領袖瑪琳勒朋在查理周刊事件後發表談話,這位有機會問鼎下任法國總統的女性領袖說:極端伊斯蘭份子讓法國人害怕的不敢再說出真相了,我們捍衛法國。
    多數民眾上街聲援言論自由「我們進入了一個越來越激進的世界,一個自由不被尊重的世界」。有一些聲音在這一刻想到更長遠的未來,「我們不是在對抗伊斯蘭,我們是在對抗恐怖份子,千萬不要搞錯了;911的時候我們都是美國人,今天我們都是查理。」http://ww1/large/8586a738jw1eo4cpdsf4zj20qe0hk42a.jpg    其實被恐怖攻擊的法國《查理周刊》,漫畫不止諷刺伊斯蘭教。也諷刺猶太教、基督教、梵蒂岡、希特勒、法國總統和英國人。但襲擊雜誌社的既不是以色列國防軍,也不是天主教徒、梵蒂岡衛隊、新納粹、法國情報機構或英國特種部隊。當一群人自以為弱勢,於是以仇恨餵養血液,把自己武裝成「強者」……他們眼中的世界,只剩下復仇,以血色塗上的復仇。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襲擊《查理周刊》的三名極端分子,其中兩人為兄弟,出生於巴黎第10區,名叫sayidCherif Kouachi,年齡分别為3432歲,兄弟兩人去年夏天從敘利亞回到法國。另一名襲擊者名叫Hamyd Mourad18歲,無固定住所,也是出生法國本土尼斯。他們都是法國人,在法國受教育長大。但他們並不買單「自由、博愛」,只相信「褻我真主者,必死。」
    
http://ww1/large/8586a738jw1eo4csjeymuj20hk0hsjsf.jpg倫敦大學巴黎研究所所長Andrew Hussey於紐時撰寫深入觀察回教世界與西方隔閡的文章。他回憶20119月,《查理周刊》不顧法國政府建議,堅持發表對穆罕默德的猥褻漫畫後,那一周他正在突尼斯。清真寺外停著坦克、站著士兵,墻上塗滿了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呼籲革命的標語,向西方也向所有仇視伊斯蘭的人宣戰。在此之前幾天,美國駐突尼斯的使館遭到了襲擊,美國學校被燒毀,美國駐利比亞大使被殺害。
http://ww2/large/8586a738jw1eo4co62fdej20ho0ocq5k.jpg    Hussey教授孤身一人在突尼西亞大街上連待半小時都感到很緊張,那個情境下他沒辦法以「言論自由」思考一切,忍不住心中咒罵了《查理周報》多年來恣意妄為且毫無必要的挑釁。
    但就像其他所有巴黎居民一樣,生活在巴黎的他,得知周三早上《查理周刊》辦公室有12人遭殺害,仍震驚到了骨子裡。
 “這只是另一個階段,”Hussey教授聽到身旁的男子說。
“什麽另一個階段?”他問。
“對抗阿拉伯人的戰爭,”對方回答道。
    赫西教授認為,《查理周刊》在這種不公的暴力中成為受害者出人意料。對多數巴黎人而言,在此事件之前這份報紙已經成了60年代的古舊遺物。就在殺戮發生之前一天,赫西教授在一個報攤上看到了最近一期的頭版,「看起來很滑稽的聖母瑪利亞,正在生更加滑稽的耶穌基督」。他聳聳肩,一邊繼續往前走,一邊想現在還在讀這份報紙的人恐怕少之又少。《查理周刊》才剛剛克服了財務問題,它差一點成為博物館的藏品。
http://ww3/large/8586a738jw1eo4cqaboz5j20k00peju5.jpg     在一定程度上,兩名被害的著名人物年齡反映了這一點:受人愛戴的出色漫畫家讓·卡布(Jean Cabut,筆名“卡布”[Cabu])和喬治·沃林斯基(Georges Wolinski)分別76歲和80歲。他們都是19685月學生運動的那一代人;反抗戴高樂父權式的強硬統治,崇尚無限制的自由,甚至無節制的性和毒品。最重要的,他們嘲諷所有形式的道德和宗教。
    《查理周刊》不懈地追求「挑釁」,用俚俗的法語詞“la provoc”。赫西教授悲痛但也感慨地說,這是法國文化中的一個老傳統。1968年的“五月風暴”是年輕人針對老人的反抗,也是年輕人對天主教及所有體制力量的反抗。
http://ww2/large/8586a738jw1eo4cwp91dej20cw0jct9z.jpg
    
在當代法國五月風暴時還年輕的反叛者,早已成為了「文化上的權威」,至少對住在郊區的穆斯林年輕人是這麽想的。法國大城市周邊都有這種巨大而且常常狀況惡劣的郊區,這些區域聚集了人數眾多法國前移民時代的移民,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在巴黎市中心被認為是嘲諷宗教或政治權威的舉動,在郊區卻會被認為是文化掌權者的傲慢;哦,那些人可以信口開河地嘲諷他人,因為他們是殖民征服者的後代,可以盡情嘲諷「穆斯林」的先知。
    儘管周三在巴黎被槍殺的,是對嘲諷的自由深信不疑的一代人,他們對思想自由和挑釁充滿熱愛,永遠站在權威的對立面。但在卑劣的槍殺者腦海中,與這一切截然相反,他們的槍指向巴黎自以為是的頭腦,無情屠戮。
http://ww3/large/8586a738jw1eo4creygzcj20k00b90tp.jpg     赫西教授一文提醒我們的是「我是查理」之外的觀察。事實上不快樂的法國,移民地位愈來愈低落的法國,經濟愈來愈糟糕的法國,找不到結構性改革能量的法國;經此事件後,未必更信仰「自由」;憤怒的法國可能更向「右」轉,反移民的極右「純法國」勢力更加崛起。
http://ww4/large/8586a738jw1eo4cl8o75wj20k00dcjsv.jpg     極端恐怖份子瘋狂的屠殺後,巴黎,沒有了香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如是而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