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岭南文化志》读后感

(2014-10-17 13:24:49)
标签:

历史

文化

        作为一个岭南人,我曾天真地以为我对岭南了如指掌,直到我翻开《岭南文化志》,我才知道我只是个“灯下黑”。原来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这么些事儿。那些人,那些事,或许已随着时间的洪流消逝不见,但有种叫精神的东西却已深深融入我们每个岭南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这就是属于岭南人的特有的文化特质,或者说,它是存在于我们的细胞中值得每个岭南人骄傲的文化DNA.

       每当谈起自己的家乡,回忆总会不自觉就涌上心头,带着亲切感,自豪感,或许还有一点儿的小忧愁,像在脑海中放电影般,重新回味过去。阅读这本书,或只是阅读着它的目录,各种鲜活的记忆就迸现出来了。

      我记得,每到过大节,早上的街头巷尾都弥漫着香火的味道,那是家家户户为了祈求平安或祭拜祖先而点香或烧纸钱;我记得,到端午节前后,小涌边便热闹起来,看着龙舟一冲而过,我们小孩就兴奋得手舞足蹈;我记得,中秋节,在大圆月的照耀下,一个街区的小孩便提着纸扎的或电动的灯笼在街上玩耍,点点烛光温暖人心;我记得,小时候总觉得皮影戏很有趣,上窜下蹦的影子总让好奇的我忍不住偷偷望向幕后;我记得,对舞龙舞狮表演,从小孩时害怕聒噪的鼓声和“狰狞”的龙狮道具,逐渐到后来喜欢这种热闹的气氛,一听到有锣鼓声就拼命挤进人群中凑热闹,再到自己创意地拿一床彩色的被子盖在身上,哼着锣鼓声自娱自乐式地模仿舞龙舞狮;我记得,儿时家里做过刺绣生意,看着裁缝咔哒咔哒地有节奏地踩着老式的上海无敌牌缝纫机,一下子就在黑色的布上绣上一朵逼真的大红牡丹;我记得,由于夏天气候湿热,晚上闷热难熬,外婆就手执大蒲扇,慢慢的摇啊摇啊,给我扇风,我便伴着床前明月光和外婆温暖的诗声安稳地进入香甜的梦乡;我记得,我最喜欢吃外婆做的粤菜,即使是最最简单的腐乳,咸菜,肉饼和蒸水蛋,我也能吃上两三碗米饭,还一边吃一边称赞外婆的手艺,让她开一家外婆餐馆;我记得,那时我们吃的芝麻糊不像现在都是用机器打出来的,以前我们家是用砂盆和磨棍一点一点地磨出来的。黑芝麻,白芝麻和米粒爆开的瞬间释放出非常清香的味道,满满地氤氲在整个屋子里,那种感觉是毕生难忘的;我记得,炸蛋散也是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儿时看见大人们熟手地将面片划开一个口子,快速地一折,一弯,一扭,一塞,便快速带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不一会金黄的蛋散就被各路“土匪们”一抢而光;我记得,以前虽然都是父母逼着我喝汤,但现在岭南的汤水我是最喜欢的了,清淡滋补,我已经养成了吃饭不离汤的习惯了;我记得,外公外婆一大早就约上三五好友到茶楼喝早茶,或者在家自己悠闲地泡上一壶好茶,拿上新派发的报纸,在照进大厅的八九点太阳光旁,在鸟语花香的家里,这样度过一个美丽的早上;我还记得,小时常唱的粤语童谣“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小朋友时口齿不清,唱着这种传唱的歌曲,偶尔发错一两个音,便让大人们哭笑不得……文化渗透融入生活,岭南文化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具有厚度,至今回忆起来,以前的每个场景都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时间又被拉回到现在。我面前的这本《岭南文化志》不仅仅只是介绍地区文化的一本书,它对我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因为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岭南人的记忆。

    《岭南文化志》是《中华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者有张磊,黄明同,吕克坚,李锦全,辛朝毅和孙关龙。本书系统地从史前原始文化,岭南学术与流派,岭南文学与艺术,岭南科学技术,岭南教育,岭南宗教,岭南风俗和岭南饮食文化这八个方面来介绍了岭南文化的发源和发展历程,给我们认识或研究岭南提供了具体详细,生动形象的资料。

      导言部分总体介绍了岭南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过程。一切文化的发展都有它的基础,岭南文化之所以与中原文化相比有明显特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生长在一片特殊的土地上。岭南是指在南岭山系以南的地区。它背山面海,山地丘陵多,但淡水资源相当丰富,航运交通便利;面临海洋,海岸线绵长,良港众多,对外交通便利,成为我国的南大门。岭南很早就出现人类,据考古资料记载,距今12.9万年左右的“马坝人”是岭南民族的初祖。岭南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有其辉煌之处。这样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为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土壤,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岭南不断吸收融合中原文明和海外文化,在学习借鉴中形成自己特色的文化,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纵观岭南的文化发展,书中归纳出一条基本的线索:古代时期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近代由于地理条件和对外交通,贸易的关系,反而先行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开放性,包容性与时代性是岭南文化的特点。

      我立足于这片土地,手捧着这本书,仿佛就像握着一个空间的时光钥匙,还是同样的地方,不过你能看到时间在你身旁缓缓流动。它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多么的精彩,让人不禁停下脚步,深深感叹。本书凝聚了岭南文化的精华部分,让我感悟良多。

       一,教育教化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追溯到先秦时期,古越族古朴,散漫的部族遗风仍然支配着各个领域。南下担任官吏的赵佗在战乱中建立了南越国,治理岭南,改变了粤人“好相攻击”的旧俗。以至后来中央派往岭南的地方官,都有通过教化群众来传播中原文化的任务。无规矩不成方圆,人在一个社会上生存,必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就应该接受教育,懂得遵守社会的规则。假若每个人都按本性肆意妄为,社会还能安然存在吗?如果这样,大概就不会有今天的繁盛的岭南了吧。

       二,岭南的文化贵在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岭南文化就是个很好地例子,从它的思想发展历程就可见一斑。从汉晋南北朝到唐,儒佛道三家思想都已传播到岭南,其中佛教是外来宗教。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天竺僧人从海路进入,由此传入了佛教。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岭南人们开放,包容的心态都有助于岭南与中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三,地理环境是岭南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条件。在历史早期,岭南背山面海,地理条件与中原有很大区别,由此发展出来的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岭南地区面海使得岭南人比中原人更开放,对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更高。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的气候使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性格温和,务实,也比较聪明。这都是不同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的塑造不同。然而到现在,由于南岭的阻挡作用,岭南地区缺少了一个良好的经济腹地,这是一直困扰岭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不过我相信,在岭南人主观能动性下,这个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的。

       四,岭南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始终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这在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方面表现得非常显著。如戏剧有粤剧、潮剧、琼剧、汉剧等地方剧种,民间歌谣有粤讴、潮州歌、客家山歌等,饮食亦分粤菜、客家菜、潮州菜等品种。广东音乐和画派在国内也是自成一家,很有特色。保持自己的特色就能在时间洪流中保住自己的价值,否则就会很快就被历史大潮所覆盖。

       五,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纵观在岭南出现过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必须要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才能生存下来。就像佛教,行《牟子》一书的内容看,似乎信仰的是佛教,但书中对佛祖形象的描述和佛家教义的解释都采用儒道的思想和语言加以论述。虽然与原义不合,但它却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需求,符合当时帝王的统治需要,进而成功存活了下来。这才是文化融合的关键。必须是适合,才是最好的。

      六,文化的传承需从娃娃抓起。本书在谈到岭南瑰宝之一的广绣时,提到了当地的孩子从小就学刺绣。有关文献提到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女子就能绣出《法华经》七卷,还能绣山川人物,形象逼真。文化传承不只是学一门工艺那么简单,要把岭南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就应该让小孩有机会亲身接触,形成一种历史的意识,自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岭南文化还孕育了不少的伟人。如创建江门学派的陈白沙,他提出要有质疑精神,无论从哪里得来的知识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验证,不要盲从,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还如佛家惠能适应时代潮流,因时而变。再如民族作曲家冼星海,作曲鼓舞人心,散播人间正能量……

     岭南,是我所生长的地方,但我羞愧我以前并不了解它。很庆幸我遇到了《岭南文化志》,它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去重新认识这里,带着这些故事,我相信我会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即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