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广州蓝皮书: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8)》指出,广州正打造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进一步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正逐步进入世界城市体系划分中的第一层级。我特地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有人为广州点赞,说“广州潜力无限”;有人却说“冇眼睇”。显然角度不同。
广州一直想成为世界一线城市。二十多年前我刚在广州参加工作的时候,提的口号是国际化大都市,于是不管什么文件言必称国际化大都市。大约十多年前提了两个响亮的口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后者受到一些人的质疑甚至嘲讽,很快就改成了世界文化名城。最近几年提法有了变化,叫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全球城市、引领型全球城市等等,越来越恢弘,当然城市发展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水平似乎也上了很多档次,特别是注重高科技、积极参与甚至举办全球性的国际活动让人印象深刻。
以国际视野对标世界先进,寻找短板,弥补不足,迎头赶上,跻身全球一线城市,我认为出发点和方法论都是没错的。但有一点或许需要明确,这么做既不应是为了计功请赏、获得上级的首肯,也不应是为了“要誉于朋友”、获得国际友人的赞许,而是为了切实改善市民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这应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多年前一位在一家有名的美国跨国公司工作的朋友曾发表感慨说现代化不是别的,就是方便,“方便就是现代化。”想想也是,不管科技如何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如何便利、城市公共服务如何完善,最终都会落实到“方便”二字,这可以说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最真实也最根本的体验和评价。假如我们有很宏伟的建筑、富丽堂皇的设施、各种漂亮的数据曲线,但如果事事不确定、时时不安全,就难言现代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报告显示广州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相当接近于纽约等发达城市,但现实中不知有多少家长和学生处于各种教育焦虑当中,你能说广州的教育水平已经接近国际一线城市吗?
根据报告,广州的整体人居建设水平已接近全球一线城市,人类发展指数相当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榜首城市的92%。但在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国民素质、社会尊严等方面,广州和老牌国际都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居民生活质量在全球排名为119,在位次上多年来没有明显进步,甚至有所下降。
这其实正反映了广州与一线城市真实的差距,那就是硬件方面可以齐头并进甚至超过,比如地铁,我认为就比纽约的地铁都漂亮。但在软件方面,则差距甚大,表现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创新活力、市民素质等各方面。广州如果真要跻身全球一线城市,今后恐怕就要在这些看不见的软件方面发力。
2018年10月12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