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8)》,报告认为,在广州向存量更新转型、精细化内涵式增长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广州正在形成一线城市特有的城市更新“广州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微改造、打造慢行系统、公众参与等。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首次正式提出“微改造”的概念,将其与全面改造一同列为城市更新的两大方式,旧城、旧村、旧厂房均可使用微改造方案。2017年底,广州作为唯一的一线城市入选住建部全国15个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到现在为止,微改造已在全市铺开,连我居住的这种城乡结合部也冒出了好多创意园。前年我们还做过天河一个微改造的课题,试图总结提炼一些经验在全区甚至全市推广。
在这些微改造中,尤以荔湾区恩宁路片区的微改造引人关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恩宁路地处老城区,利益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复杂,引发很多矛盾纠纷。首先是产权复杂,公房私屋杂处,而目前都是公房改造为主,这势必会对私房造成各种影响,有的还很严重,比如因隔壁公屋改造导致地基下沉、房屋倾斜。其次是商业导向过于明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今年6月初下过一场暴雨,导致永庆坊水浸街,接到居民投诉后我们去看了一下,反映最多的就是微改造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排泄系统,另一方面商业化后人流大大增加,此消彼长之下排泄系统不堪重负,导致水浸街,居民怨声载道。还有就是恩宁路片区历史建筑众多,微改造大潮下这些历史建筑何去何从、如何保护利用也是个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有一段时间历史建筑一律涂成鲜艳的卡通色,引发城中文化保育人士和组织的巨大担忧和热议。
值得欣慰的是公众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快报》上周以“争取了11年,恩宁路改造终有公众参与平台,街坊市民可向共同缔造委员会提意见”为题作了长篇报道。共同缔造委员会由区、街道党政部门、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社区规划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媒体代表组成,是一个汇聚各方意见、凝聚各方共识的平台,按照荔湾区政府有关领导的说法,“街坊有什么话都可以去办公地点反应出来,临时地点是恩宁路73号办公室。”
恩宁路也因此成为广州第一个由最广泛利益方搭建公众参与平台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新气象,标志着民意终于有了机制化的参与、表达渠道,片面的政绩导向、商业导向有望避免,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愿景有望实现。
2018年9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