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越秀区北京街道办事处牵头的盐运西社区微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广州市百余个微改造项目之一,但与一般老旧小区微改造不同的是,这里成立了首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坊,一群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和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的年轻规划师们,与社区居民一起,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创作融入微改造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
我特地在“城市微改造与城市修补”微信群里发布了这个消息,看看专家们有什么高见。知名文化旅游策划专家陈荣平博士的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盐运西社区微改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社区微改造可以是拯救记忆、传承文化,也可以是市容市貌改造、城市更新、市民公益和公共文化服务……还可以是城区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些看似差不多的目标定位,其实施路径和效果有天壤之别。尤其是从效果的可持续发展看,如果是单纯呼吁政府花钱改造,而不明确为了什么而改造,结果是为改造而改造,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其结果,不是被地产商收拾了作为地产项目开发用,就是搁置在那里不汤不水,终究成不了上海筒子坊、重庆磁器口、福州三坊七巷、天津鼓楼等城市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他认为老城区的旧建筑改造,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艺术介入或者文化创意问题,而是曾经的功能如何新生问题。在众多的新功能定位里头,关键一点是城区的文化记忆、文脉接续和城市的体验旅游,否则就只是有关部门的沙盘玩偶,结果肯定是没完没了的更新改造
我认为他的观点很有见地。好在这次盐运西社区微改造引入了广州美院的智力资源,他们以“艺术介入微改造”的名义全程参与。对此我高度期待,相信有美院师生的介入,百年盐运西一定会焕发新颜,充满艺术设计感和美感。据说著名作家秦牧、陈残云都在盐运西住过,毫无疑问这都是重要的历史资源和文脉,一定会好好打捞展示,通过一砖一瓦、一花一木讲述他们的曾经过往——现在不都在强调讲广州故事吗?这可是广州故事浓墨重彩的华章。
除了这些,美院师生的介入还有另外一重意义,那就是他们的行事风格。在盐运西社区艺术介入微改造工作坊这个30平方左右的公共空间里,会议桌上摆放着盐运西社区的立体模型,通过社工、学生、志愿者深入收集到的社区住户、商户对微改造的意见,都标注在这个实体的模型上,街坊对微改造的需求一目了然。在这里,现代理性的气息扑面而来,它注重强调的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甚少我们司空见惯的颟顸、官僚、粗鄙、傲慢。我们期待美院师生的介入带来一种新模式、新做派,不仅呈现一个精美充满都市情调的社区,还通过这样的做派带领我们这个社会离现代理性稍稍靠近一点。
2018年4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