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都“咩事”以“这个问题再次被曝光!省纪委暗访实录怒怼广州交委”为题报道了丫髻沙大桥“治超添堵”的事,还配了一段视频。情况其实很清楚,那就是“占道执法”、“治超添堵”,按照省政协委员江佐中的说法,就是“长年用水泥墩占用一条车道,人为造成堵车,令人苦不堪言。”
这件事可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丫髻沙大桥治超有没有必要?丫髻沙大桥是在2010年1月开始治超的,规定货车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禁行丫髻沙大桥:一是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货车,二是只要核定载重量达到15吨或以上的货车,无论是载了货还是空载,都不得上桥。站在执法者的角度,治超肯定有其必要性,按照交委的说法,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被称为公路“第一杀手”,据统计,2009年丫髻沙大桥日均车流量已达到11万辆左右,其中货车流量占比达43%,车货总重100吨以上的货车十分普遍,远超大桥设计荷载,这导致丫髻沙大桥承载能力下降。所以网友说“治超就是为豆腐渣工程擦屁股”或许也没什么依据,现在的情况是丫髻沙大桥必须治超。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治超?这样“占道执法”是否合理?占用一条道路用来执法,人为添堵是一定的。上网搜了一下,原来早在2012年媒体就开始报道这事了,类似“治超点长年占道,好塞为保丫髻沙大桥,唔撤”、“丫髻沙大桥占道设障治超,变两车道堵塞严重”的报道层出不穷,最新的当然就是这次的“怒怼”了。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一直在关注此事,早有广州市人大代表提议把“固定检查桩”改为“可移动式检查桩”,但执法部门却未给出积极回应。这充分说明执法不一定要占道,执法方式是可以更加科学的。
第三,即便是占道执法,总得有执法者吧?可是执法者何在呢?咩事的报道说2月28日下午5点来钟,省纪委暗访组在丫髻沙治超站(海南点)未见到任何工作人员,直到六点多钟才有一辆执法车赶过来。一份《丫髻沙治超主线执勤记录表》显示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白天签到时间都是在上午9:00,晚上离岗签到时间多是在凌晨1:00或者2:00左右,显然与24小时执勤有较大出入。有司机甚至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观察,从没见到过一个执法人员”。这个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占道执法已遭质疑,执法岗位却时常空无一人!难怪省政协常委孙平说这是“打着执法的名义,实际上是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而省纪委暗访组的公众号“南粤啄木鸟”甚至用了“懒政怠政”、“为官不为”、“堵民之心”这样的言辞!
总之,丫髻沙大桥这样“占道执法”、“治超添堵”,以及其他类似企业参与治超的种种乱象到了必须要重视、解决的时候了。
2017年4月7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