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城中媒体刚刚报道,广州市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集中约谈了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3家国内大型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广州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监管要求。昨日《南方都市报》就曝光记者暗访广州某大学周边餐饮店发现,给学生送美团外卖30家餐饮店全是黑店。
政府部门此前的约谈的背景很显然跟3·15消费者权益日那天某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被曝光黑心作坊有关:入驻平台无须拥有线下实体店面、无须资质证件,且在平台上展示的餐馆图片与线下不符,餐馆的照片看着干净正规光鲜亮丽,但实际却是油污横流、不堪入目。约谈无疑是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的一种方式,但是却让人产生很多疑虑:这样约谈有用吗?如果没用,还有什么别的措施?如果部门约谈管用,还要记者暗访干什么?
正常情况下,政府应该是依法行政,一切都按照法律去监管,违法的依法处理。现在不去进行市场检查、执法,首先却是约谈,有几种可能:一是没有问题,3·15曝光的黑心作坊是外地的,广州似乎尚无类似消息,但为了引以为戒,进行事先警告;二是缺乏法律依据,没错,国家有《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安全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但现在要监管的对象不是食品经营者,而是网络平台,对它们的监管应当如何进行,目前似乎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有关部门的约谈只是提了很多要求,但是如果违反了要求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却语焉不详。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家食品经营者被证实是黑心作坊,可以依照《食品安全法》进行处理,但是网络第三方订餐平台应当负什么样的连带责任,目前却没有明确规定。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网络时代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与此相应约谈也日益普遍,近乎成为政府监管的一种常态,最典型的除了这次,还有就是去年底今年初短短一两个月广州有关部门对网约车平台的集中约谈。这些约谈都显示了互联网新常态下政府监管面临的挑战,表面上是立法滞后,实际上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及其带来的社会人文生态的巨大变化,政府暂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应对之策,甚至思路都还不甚清晰。
当然约谈本身并不新鲜,在我们的制度设计当中就有其一席之地,比如人大约谈政府官员、上级约谈下级等等。这些约谈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都局限于体制内。而现在有关部门对网络平台的约谈则在对象上突破了体制,延展到了体制外。这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这样正常吗?正当吗?这些都是应该搞清楚的。
不管怎么说,政府监管是其应尽的职责,而监管最有效合法的手段还是法治,这应该成为共识。约谈的效用我们当然乐观其成,但如果没有法治作支撑,约谈只怕也只是一厢情愿,最终受害的恐怕还是芸芸大众。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016年3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