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州居然得了个倒数第一:1-4月,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2.15亿元,同比增长2.48%,排全省倒数第一。倒数第一是个相当扎眼的排名,尤其对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广州市领导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压力山大,相关的工作也马上开始,措施是开源节流。
如何开源节流呢?财政局说“开源”首先“要配合做好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开展的‘暖企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其实就是帮助企业尽快赚钱、赚更多的钱。节流也祭出了三板斧:“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招聘财政监督员”、“评价资金使用绩效”,其实就是一句话:不乱花钱。
提到乱花钱,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庞大的三公消费。网上充斥着三公消费的各种天文数字,如果能够将三公消费抑制住,大概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注意到财政局称目前正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计划聘请12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预算编制、执行等财政工作进行监督,扭转预算单位“急要钱、慢花钱”的局面。看来三公消费并不在这监督之列,因为三公消费从来都是“急要钱,急花钱”的,哪会“慢花钱”?如果庞大的三公消费不受监督,节流从何谈起?还有,为什么聘请的一定要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区伯符不符合条件?
我是经济学外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倒是经常想起一个词:利出一孔。根据学者的解释,所谓利出一孔,就是只有一个获利的孔道、途径,即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控制一切谋生渠道同时垄断社会财富的分配,那么人民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然要事事仰仗于君主(国家)的恩赐,这样君主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奴役支配其治下的民众了。这一思想为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法家先驱管仲首创。现在的情形我看不出有什么本质区别——私有产权的取消只怕使之更彻底。
利出一孔的目的是为了“弱民”,免得他们有钱了推翻朝廷。现在看来弱民是不行的了,因为民弱了财政收入也减少了,所以必须要“暖企”,让他们赚钱,交更多的税。我不知道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开展的“暖企行”准备如何进行?按照我的外行想法,如果真要“暖企”,还有什么比得上打破垄断、尊重企业权利、保障经济活动公平公正呢?
至于节流,专家都给出了不同看法。我想,千说万说,归根结底一句话:预算民主。如果我们连自己有多少钱、准备怎么花都不知道,更没有决定权,那怎么节流呢?节的又是什么流呢?比如,这倒数第一的排名对市民的民生日用有什么影响?所以,为今之计,在节流之前,先让我们知道一下家底吧,比如,政府的负债率到底有多少?
2012年5月23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