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布袋戏及艺人侯雅飞

标签:
侯雅飞舟山木偶戏侯家班布袋戏杂谈 |
分类: 大陆布袋戏名人 |
http://blog.stnn.cc/UpLoadFile/2008/04/1000690100.jpg
木偶戏的门类很多,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而至今流传于舟山民间的唯有布袋木偶一种。与舟山很多其他的传统民间艺术不同,布袋木偶戏的民间根基很深,至今还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说到舟山的布袋木偶戏,就不得不提侯雅飞,她是舟山木偶戏届最知名的侯家班的创始人,也是木偶戏的第五代传人,至今每年还要进行200场左右的民间演出。
要说木偶戏,就要从侯家班开始说起……
侯雅飞的木偶生涯
60岁的侯雅飞前不久刚刚从福建漳州的木偶剧团取经回来,她拿着从福建带回来的两个精致布袋木偶爱不释手。这天,侯雅飞正好得空为她心爱的木偶戏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也赶巧到了她家。“我的父亲侯惠义是舟山木偶戏的第四代传人,从小我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吹拉弹唱很小就学会了,14岁就开始和父亲做木偶戏了。 ”侯雅飞说,“1978年,我27岁,参加了舟山的木偶剧团,正式开始独挑大梁的表演,可是到了1982年,木偶剧团解散了。 ”
剧团解散后,侯雅飞已经难以放下木偶戏的事业,于是,她就发动父亲侯惠义、丈夫顾国放,自己为顶梁台柱,三人组建了侯家班,开始了职业木偶戏的生涯。
近三十年下来,侯家班已是舟山布袋木偶戏的一块招牌,她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的,想让侯家班做一台戏,没有预约是不可能的。
不过侯家班演出的价格却不高。“一天两场演出,大概也就在一千元左右。”侯雅飞说,“舟山现在还有大概20个左右像侯家班一样的木偶戏班,活跃在民间。”舟山老百姓在贺岁、祝寿、许愿、结婚庆典、新屋落成、小孩满月等喜庆之事时,常会来请演木偶戏的戏班助兴、娱乐,这一传统由来已久并生生不息。
而侯雅飞作为舟山木偶协会会长最关心的还是木偶戏的未来发展之路:“我这次去福建漳州取经,主要也是为了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不过看起来,舟山的木偶戏要发展传承,单靠我们这些民间艺人是不够的。 ”
从宁波流入已经有150多年
舟山木偶戏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据侯惠义回忆,舟山木偶戏的始祖叫朱潭山,大约150多年前为谋生带着木偶戏从宁波来到舟山。那时木偶戏都是一个人演出,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廉价的收费,让朱潭山的木偶戏在舟山一炮走红。
有5个舟山人拜了朱潭山为师,分别是朱家尖顺母涂的阿伟、长涂岛的张庆发、马岙三江的陈金宝、金塘姚家山的姚伟义,还有一个干石览人,他们成为舟山木偶戏的第二代传人。这样师徒相承,如今已经有六代传人。
木偶戏在舟山,俗称“小戏文”。据记载,曾经在定海城乡流行的木偶戏有两种,一种称为“下弄上”,就是杖头木偶,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表演,一种就是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也被称为“扁担戏”,因为当时艺人的全部行当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折叠起来的戏台(舞台),一头是个装着木偶和乐器的道具箱。他们就这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普通的人家堂前用两条凳子一块门板架起台子,打开小戏台套在扁担上,竖直扁担固定好,就可以演出了。“下弄上”在舟山已经失传了,而“扁担戏”因为适应舟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而传承了下来。
双手指挥千军万马
“舟山的布袋木偶戏的操纵由一个人完成,千军万马都在我的双手之间,木偶在手上就被赋予了生命。 ”侯雅飞拿起手边的两个木偶说。
她用食指顶着木偶的头部,中指和拇指分别套入木偶人物的左、右两个袖筒,突然,木偶就显得姿态万千,随意演上一段,便觉意犹未尽。
也许这就是舟山木偶戏的精髓所在,它通过表演者的高超技巧,表现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动作如执物、开扇、换衣、舞剑、打斗、搏杀等高难动作,加上整个手臂的运动做出踏步、行走、骑马动作,结合念白、唱腔和锣鼓点子,演绎出一宗宗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可谓指间舞台有着大乾坤。
据舟山学者庄世维先生介绍,舟山木偶戏的脸谱,基本上承袭了越剧的脸谱。有生、旦、净、末之分,而唱腔却别具风格,综合了绍兴大班、宁波走书、二簧、流水清板、乱弹、越剧等唱腔,而尤以绍兴大班为主调,这种唱腔以高音板胡伴奏,高亢激越,节奏紧凑,单闻其声就让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
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武打戏”为主题。我们可以从它的经典演出剧目单上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以武戏为主,如《狄青征西》、《薛刚反唐》、《杨家将》、《乾坤印》、《天宝图》、《罗通扫北》、《七侠五义》等。武打技巧很能反映木偶戏艺人的基本功底。
“以前的木偶戏通常是一个人演出,现在基本上是三个人。”侯雅飞说,“一位操控木偶加上唱戏,两个在后面伴奏,需要用到的乐器有十余种。 ”
木偶戏传承发展有难度
谈及舟山木偶戏的传承,定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乐玲娜认为,舟山木偶戏之所以能完好地传承下来,是因为走的是一条民间路线,百姓有需求,民间艺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木偶戏传下去。但就是这条民间之路,也使舟山木偶戏的发展有了制约瓶颈。“现在舟山的木偶戏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它不正规也不专业,民间艺人忙于生计,不可能去顾及发展,如果要让木偶戏有发展创新,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专家也研究,有专业的老师去创作和创新,甚至可以成立一个专业剧团。 ”乐玲娜说,“语言和表演形式的创新,也是舟山木偶戏能否发挥更大作用的一个瓶颈。 ”
前不久,在市文联的支持下,侯雅飞去福建考察学习正是为了舟山木偶戏的未来。“舟山木偶戏其实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求演员学什么角色像什么,有唱功,有即兴发挥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甚至天赋。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是一上场就不行了,只有肚才,没有口才是不行的。因为木偶戏很大程度上是即兴发挥,演到哪里就要张口能唱,基本是没有剧本的,你大致了解故事发展的剧情,唱词都要自己随口就来,这样的人才很少。 ”这是侯雅飞对舟山木偶戏传承发展颇有难度的总结。
日本友人的一段木偶情缘
舟山布袋木偶戏扎根于海岛民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舟山木偶戏走出了国门,在日本也受到了好评。
牵线搭桥的是两位日本女学者桥谷英子和濑田充子。1995年,侯雅飞在小沙毛峙演出《李三娘推磨》,演出刚结束,两位日本学者就用生硬的中国话和侯雅飞说:“你演得真好! ”
原来日本新泻大学人文部教授桥谷英子和在日本中央大学教授中国文学的濑田充子结伴在舟山海岛采风,巧遇侯家班,被侯雅飞的唱腔和表演吸引,久久不愿离去。当时,侯雅飞与她们作了简短的交流,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时隔9年,让侯雅飞没有想到的是,两位日本学者又一次联系上了她。此时,两位日本学者已是日本研究木偶戏的专家,她们决定把舟山的侯家班木偶戏当做一个学术课题来研究。直到今年该课题结束,她们每年都会来舟山两次,深入了解侯家班和舟山木偶戏,她们把从侯家班拍到的木偶戏剧照和录像,公开在日本新泻市博物馆展出,引起了当地文艺界的瞩目。不久之后,一本专著也即将面世。
2007年侯家班被邀请到日本进行表演,在东京经济大学、奥运村分别演出两场,前来观看的都是日本的专家学者,用侯雅飞的原话来说,就是“舟山的木偶戏折服了日本人”,她说:“日本也有木偶戏,但他们一个木偶需要三个人操纵,而我只需要用一只手,他们都觉得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