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史艳文到素还真─布袋戏的再流行所反映的社会意涵(三)

(2011-08-16 20:33:31)
标签:

黄强华

霹雳布袋戏

史艳文

黄文择

黄俊雄

黄海岱

素还真

金光布袋戏

台湾

分类: 霹雳电视布袋戏

http://s12/middle/8577ca26gaa9ec2ef7c4b&690

(二)布袋戏的再流行

1、布袋戏再流行现况

    从黄强华与黄文择设立霹雳卫星电视台,兄弟俩发展出来的霹雳系列布袋戏节目创造了一定的收视群,霹雳系列中的主要角色像素还真、叶小钗、一页书、海殇君……等,更有「影迷」组织影友会定期聚会,并有定期的刊物(霹雳会月刊)供同好发表文章讨论剧情,霹雳卫星视台甚至必须因应影迷要求印制偶像的T恤、月历、笔记本、马克杯……以满足影迷需求,到了横跨电视、录像带、VCD、电玩之外,还进军大屏幕,耗资三亿台币拍摄首部霹雳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于公元二○○○年一月廿二日上映),甚至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表演,让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戏的魅力已经再度复苏,印证了布袋戏再度风靡台湾。

2、布袋戏再流行的原因

(1)加强技艺、扩展表演舞台

    民国六十九年,黄俊雄在家乡虎尾设置专为布袋戏录像的摄影棚。黄俊雄几个儿子也都在麾下工作,长子黄强华更转入幕后专研导播、剧本创作的工作,黄文耀、黄文择则在表演上各练专精。

    民国七十一年电视布袋戏准予复播,黄俊雄五十岁时再度推出电视布袋戏节目,此时更是大量运用剪辑及科技视觉效果,自资筹设摄影棚让布袋戏录像更能发挥电视媒体的长处,而黄家第三代亦全力投入这波电视布袋戏热潮中。因为黄氏家族的投入,累积了许多电视布袋戏的「台湾经验」,因此不仅在当时三家电视台轮播外,在录像带市场亦占有一席之地。民国七十八年电视布袋戏因广告业务等种种原因退出三台荧光幕,黄强华与黄文择继续在录像带市场发展。民国八十四年,黄强华与黄文择设立霹雳卫星电视台,到了横跨电视、录像带、VCD、电玩之外,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表演,甚至还进军大屏幕,耗资三亿台币拍摄首部霹雳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于公元二○○○年一月廿二日上映)。黄氏一族不断地扩展表演舞台,将布袋戏推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可以方便地接触布袋戏,自然而然的接受它。

(2)运用现代营销手法

    黄强华善于与异业结盟,开拓新观众,像结合中华职棒联盟发展棒球布袋戏,与东立漫画出版社拟推出布袋戏漫画、扛金光布袋戏招牌进军皇冠艺术节,研发以布袋戏人物为主角的电视游戏软件等等,甚至与当前政治人物相互映衬、彼此烘托(注15)。

    黄强华充份利用现代营销手法,将霹雳布袋戏强力包装,吸引媒体目光,进而引起人们注意,达到推广霹雳布袋戏的目的。

(3)反映社会


  史艳文(「云州大儒侠」主角)和素还真(「霹雳布袋戏」主角)是二个布袋戏极盛时期的主要角色,反映着当时社会风气、文化,极具代表性,富含浓厚的民间思潮,更别提其本身为布袋戏所具备的民间技艺流传的意义了。

(一)「云州大儒侠」所反映的社会意涵

1、同辈演师间的关系─洲阁之争

    在布袋戏演师群中,除黄俊雄是以「东北」/「西南」来区分外,与之对立的「阁派」布袋戏,则以「东南」/「西北」来分好人、坏人。为什么「东南」/「西北」会成为「好人」/「坏人」的对抗标帜呢?如果把黄俊雄的善恶对抗的分类法,与「阁派」作一比对,将发现两者对善恶认同最大的区则在「南」/「北」的认识上。而在布袋戏演变的流派上,黄俊雄所属的「洲派」是属于「北」的,习的是「北管」,拜的戏神是「西秦王爷」;而「阁派」是属于 「南」的,学的「潮调」,拜的戏神是「田都元帅」。而这两支布袋戏流派,分则以「虎尾」与「西螺」为中心由于两地相距不远,且戏迷的分布有重迭的现象,因此久远以来双方时常有「拼戏」的清况,观众甚至下赌注来比赛那一派的观众人数多,这就是所谓的「洲阁之争」(注16)。

2、反映的社会现象

    黄俊雄所创出的人物,几乎就是一整个社会的缩影,几乎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他布袋戏中的角色,包括:
    (1)小贩─「勇伯米粉」、「鱼丸姑娘」、「良心汤」等。
    (2)乞丐─「拾字郎」、「捡垃圾的乞丐」、「十一乞魔」等。
    (3)医生─「女医生」、「女华陀」、「怪药生」等。
    (4)江湖术士─走唱的「卖唱生」、「老和尚」、算命的「一诚子」、「天生散人」等。
    (5)流浪者─「三缺浪人」、「六流星」、「孤单老人」等。
    (6)风尘女─「胭脂虎」、「歌姬文卿」等。
    乃至「卖花郎」、「茶翁」、「孝女」、「樵夫」、「牛郎」等,都是黄俊雄布袋戏中人物的职业或绰号(注17);甚至就代替原来的名字而为观众所熟悉,进而产生亲切感。

3、反映的文化意涵

    (1)忍的哲学

    这里史艳文的行为,像佛陀本生经故事「舍身饲虎」之类的忍辱,或可视为舍离「人相」、「我相」的菩萨行为,故称之「禅师」还差不多。有些特殊的是在此选择「五月五日端午节」为决斗日,因屈原是为国尽忠而死谏,而史艳文却没有特别交代「死谏」之事,虽在「云州大儒侠」与「大儒侠」中,史艳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朝内奸臣恐其权旁落,说史有叛国通贼之行为,由于路远难以查证,便软禁萱姑为人质,派两名钦差前去调查」或「明皇宠妃商妃对史心存妒意,故向明皇进言恶语,遂使史再度陷入万劫重围之中」或「当今明朝皇上建文帝,听信了兵部尚书齐泰的谗言,说你在边疆,非但没有平定干戈,反而煽惑乌斯藏的臣民和苗族人联台起来图谋不轨,圣上已下旨,要捉拿你的夫人和公子史献忠……」这类奸臣在皇帝身旁谗言并陷之于不义罪名的情节,屡见不鲜,因此,在此巧合「端午节」的日子,或许是以屈原为模拟的隐喻(注18)。

    (2)男女关系

    「云州大儒侠」主角史艳文是源自于「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而在「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拥有不少红粉知己成为他的妻妾,而且这些女子都甘心为妾,彼此不嫉妒,就像是旧日所有「大男人主义」者的梦想。

    但到了黄俊雄的「云州大儒侠」中,却表现女子「爱之愈深,妒之愈深」的清惑,不但史艳文的元配夫人刘萱姑如此,连对他爱慕的女人之中亦如此,而且这些女人对史艳文的示爱方式亦有所不同。他们之间亦有彼此嫉妒而大打出手的情景,而主角史艳文却似乎从未对这些爱慕者作正面响应,虽然最后亦至少娶了三个妻妾。可能是因为时代转变,现代女性早就难以容许这种三妻四妾的情景而且公开炫跃吧!或许这正可反应黄俊雄心目中的英雄,如果史艳文是个性格有气魄的人物,怎么不会有女子会去爱慕他呢(注19)?

    因此整个来说,黄俊雄把他的道德哲学或人生观简化为「忍」, 虽很通俗,可是还是可以借着实际的情节或人物,来表这样抽象的观念,包括忍辱、牺牲小我,或者是安然通过「美人关」的考验等,总之就是存着一颗如:不动的赤子之心或良知,而且在环境无论如何恶劣或艰难的情况下,都可以坚持下去或熬下去。

    史艳文之所以能够造成风靡全台湾的魅力,不但拜电视台的开播、技艺的改进之外,更因为史艳文忠实的反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民国六○年代)、社会心理(只要坚持,就能渡过难关)及社会情形,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一项民间技艺的流传,最重要的是与社会相结合,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霹雳布袋戏」所反映的社会意涵

1、角色分类的模糊

    以往的布袋戏(仍是指传统及早期的电视布袋戏,以下通称「古典布袋戏」。)角色都分得很清楚。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精神极富于社会教化的意义,对于善恶忠奸之辨一向十分重视而且强调,这种精神发扬的结果,便是喜欢朝「类型」方面发展,无论是角色的安排,衣服的规定,长相、说话……莫不希望在木偶一出场时,即让观众能一眼看出其身份与性格等。所以,看传统布袋戏很明显可看得出来,正派主角就必定是面庞开阔、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神色安祥;而反派角色、坏蛋不是獐头鼠目、尖嘴粗眉,就是眉骨突出,颧骨高耸,整张脸变化多端、丑恶而复杂。

    但是现在的布袋戏(指霹雳布袋戏)可不是这个样子,生旦净末丑等分类已经模糊了,我们常可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名气宇轩昂、眉清目秀的角色,看到最后竟然才渐渐发现他其实是个反派,如大家熟知的魔域的一花香、儒教的圣贤诸;或神情慈祥之老者,其实却是心中坏点子多多的奸邪人物(如:道境高人孤愁先生);这种情况从早期的霹雳系列到现在晚近的霹雳系列大家可看得出这种趋势。而相反的,面恶心善的角色也是时有出现(如:命七天等)。而这种剧情表现的方式,往往采用让观众惊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在给观众错愕感的同时,常也为剧情增添了趣味及悬疑的可看性。

    由于我们现在的布袋戏已摆脱传统「印象式」的表现手法,而以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分类似的「写实式」、「社会化」表现。这种形式使得角色分类由原本的基本分类越分越多,终至今日模糊的情况。我们更可以发现:现在的布袋戏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弱点的真实情况,也纳入了其角色分演的紧密思维之中。因此,布袋戏角色在每个木偶的作为上或多或少产生了可批评点,一个角色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对某一个角色,有人可能会直接切入观察,有人可能会横向剖析角色,将一个角色担纲的世俗命定,化成如现实一般的情、缘、恩、愁,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类似,故「霹雳布袋戏」能引人入胜也往往在于此(注20)。

    从「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的性格、行事作风即印证了角色模糊的情形。他本身的个性揉合了许多领袖人物的特质,打破了旧有的英雄神话,深刻的描述正义的背后,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私心,一些些的不择手段。在霹雳戏中,素还真拥有一人三化的能力,这满足了英雄神话的需求;但是素还真也常常以易容的姿态来进行一些离间的工作,事后又死不认帐,让人直觉这不是光明磊落的行径,于是又推翻了英雄必须用正当手段来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则。此外,他还是个专业演说家。面对舆论,他可以声泪俱下的为自己辩解。大敌当前,他可以满口仁义道德滔滔不绝。谈文论武,集百家之精华令人张目结舌。更教人惊叹的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完成任务,甚至要别人为他而牺牲(注21)。从他身上我们警觉到时代潮流瞬息万变的今日,素还真的处事哲学-怀柔作风、权变的领导风格,较能顺应时势,这不就是布袋戏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最好证明。

    霹雳布袋戏之所以能够再度造成风靡全台湾的魅力,不但拜电视台的开播、技艺的改进之外,更因为霹雳布袋戏能忠实的反应现在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及社会情形,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一项民间技艺的流传,最重要的是与社会相结合,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2、经验思考模式的加入

    观古典布袋戏,其演出的剧情大多不外乎大概以下几种:
    (1)有关忠孝节义的民族故事:如岳飞传、二十四孝等。
    (2)闻扬智仁勇的民间故事:如弦高退敌、缇萦救父等。
    (3)民间传奇与小说故事﹕如西游记、河伯娶妇等。
    (4)成语故事:如望梅止渴、草木皆兵等。

    由以上的内容来看,大多为教忠教孝的内容,主要作用也在教化人心。但是之后的布袋戏已有朝向纯娱乐发展,剧情也朝荒诞不经(非荒谬,只是多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的武侠小说式发展(我们看霹雳系列布袋戏有着现实由活中,我们大多数人生存空间所不能接触到的,如:取之于佛教「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四境域;魔域与中原的分野)。除了因为用布袋戏去处理精致的感情戏比起武侠戏等更加不容易讨好观众(当然,佳作也是不少,但比起来总是比较少。)和显示不出某些特色及趣味性之外,这种教忠教孝的布袋戏也比较不符合今日人们经验思考模式,也显示台湾文化已经从拘谨保守转型成为兼容并蓄的性格,只不过布袋戏是种特殊的生态,其它戏剧真要比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而暴力互搏的剧情更是屡见不鲜。如要比拟,古典布袋戏可说是较类似是种舞蹈、特技、音乐性的享受,不暴力,更不见血的。而现今的布袋戏改成迎合现代人追求刺激的欲望,不但见血,而且往往招式之间有些过于残忍,实在不愿说荒诞不经,但血腥暴力往往就是人们内心中浮现的思考模式,以此比照我们现实无情的世界,似乎有些令人感叹,发人深省(注22)。

 


  在民间戏曲普遍式微的今日,布袋戏的前途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似乎已经露出一线生机。演出空间的缺乏,无疑的是布袋戏前途的最大难题,将来的趋势必定不能容许大量戏班的存在,去芜存菁才可保住布袋戏的命脉,这点黄强华、黄文择兄弟自设霹雳卫星频道是拓展演出空间的第一步,进而重返无线电视台─中视、进军电影等等,成功地扩大布袋戏上演的舞台,足以令他人效法。另一个困境,是如何吸引一批固定的「看戏人」,除了技艺的改进之外,更必须忠实的反应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及社会情形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一项民间技艺的流传,最重要的是与社会相结合,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基本上,演戏人和看戏人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人看的戏是不能存在的,凡是爱看戏的人应该抽出时间来看戏,也鼓励朋友来看戏,带着孩子来看戏,培养下一代有水平的看戏人,可能是维持布袋戏以及其它民间戏曲的前途最需要做的事(注23),而黄俊雄父子早已致力于声光科技、剧本题材等方面的改善。姑且不论黄家三代(尤其是黄俊雄和黄强华、黄文择兄弟)为布袋戏所做的改革是否破坏「传统」,但黄家三代确实为布袋戏再创另一个高峰,保留台湾民间技艺─布袋戏。

    从布袋戏的发展历程来看,特别是将布袋戏放在台湾社会发展的脉络中来看,仅仅墨守布袋戏的传统显然不是长远生存的路;而多元的、统合发展的方式可能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传统布袋戏或金光布袋戏都是台湾社会文化的一环,无须将之提高到「高艺术」的层次,也不用对传统布袋戏的「原初性」过分重视,更要避免执着于好坏的评价,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反应社会文化的面貌(注24)。

    我个人相信,在现代社会情境中,要承续传统的布袋戏实在很难,要从传统中再创发新的偶戏也很不容易,然而要完全消灭布袋戏更难。只要在演戏人、看戏人、写戏人共同携手努力下,我们一定有机会看到布袋戏走上更宽广而璀璨的前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