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文(「云州大儒侠」主角)和素还真(「霹雳布袋戏」主角)是二个布袋戏极盛时期的主要角色,反映着当时社会风气、文化,极具代表性,富含浓厚的民间思潮,更别提其本身为布袋戏所具备的民间技艺流传的意义了。
(一)「云州大儒侠」所反映的社会意涵
1、同辈演师间的关系─洲阁之争
在布袋戏演师群中,除黄俊雄是以「东北」/「西南」来区分外,与之对立的「阁派」布袋戏,则以「东南」/「西北」来分好人、坏人。为什么「东南」/「西北」会成为「好人」/「坏人」的对抗标帜呢?如果把黄俊雄的善恶对抗的分类法,与「阁派」作一比对,将发现两者对善恶认同最大的区则在「南」/「北」的认识上。而在布袋戏演变的流派上,黄俊雄所属的「洲派」是属于「北」的,习的是「北管」,拜的戏神是「西秦王爷」;而「阁派」是属于
「南」的,学的「潮调」,拜的戏神是「田都元帅」。而这两支布袋戏流派,分则以「虎尾」与「西螺」为中心由于两地相距不远,且戏迷的分布有重迭的现象,因此久远以来双方时常有「拼戏」的清况,观众甚至下赌注来比赛那一派的观众人数多,这就是所谓的「洲阁之争」(注16)。
2、反映的社会现象
黄俊雄所创出的人物,几乎就是一整个社会的缩影,几乎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他布袋戏中的角色,包括:
(1)小贩─「勇伯米粉」、「鱼丸姑娘」、「良心汤」等。
(2)乞丐─「拾字郎」、「捡垃圾的乞丐」、「十一乞魔」等。
(3)医生─「女医生」、「女华陀」、「怪药生」等。
(4)江湖术士─走唱的「卖唱生」、「老和尚」、算命的「一诚子」、「天生散人」等。
(5)流浪者─「三缺浪人」、「六流星」、「孤单老人」等。
(6)风尘女─「胭脂虎」、「歌姬文卿」等。
乃至「卖花郎」、「茶翁」、「孝女」、「樵夫」、「牛郎」等,都是黄俊雄布袋戏中人物的职业或绰号(注17);甚至就代替原来的名字而为观众所熟悉,进而产生亲切感。
3、反映的文化意涵
(1)忍的哲学
这里史艳文的行为,像佛陀本生经故事「舍身饲虎」之类的忍辱,或可视为舍离「人相」、「我相」的菩萨行为,故称之「禅师」还差不多。有些特殊的是在此选择「五月五日端午节」为决斗日,因屈原是为国尽忠而死谏,而史艳文却没有特别交代「死谏」之事,虽在「云州大儒侠」与「大儒侠」中,史艳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朝内奸臣恐其权旁落,说史有叛国通贼之行为,由于路远难以查证,便软禁萱姑为人质,派两名钦差前去调查」或「明皇宠妃商妃对史心存妒意,故向明皇进言恶语,遂使史再度陷入万劫重围之中」或「当今明朝皇上建文帝,听信了兵部尚书齐泰的谗言,说你在边疆,非但没有平定干戈,反而煽惑乌斯藏的臣民和苗族人联台起来图谋不轨,圣上已下旨,要捉拿你的夫人和公子史献忠……」这类奸臣在皇帝身旁谗言并陷之于不义罪名的情节,屡见不鲜,因此,在此巧合「端午节」的日子,或许是以屈原为模拟的隐喻(注18)。
(2)男女关系
「云州大儒侠」主角史艳文是源自于「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而在「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拥有不少红粉知己成为他的妻妾,而且这些女子都甘心为妾,彼此不嫉妒,就像是旧日所有「大男人主义」者的梦想。
但到了黄俊雄的「云州大儒侠」中,却表现女子「爱之愈深,妒之愈深」的清惑,不但史艳文的元配夫人刘萱姑如此,连对他爱慕的女人之中亦如此,而且这些女人对史艳文的示爱方式亦有所不同。他们之间亦有彼此嫉妒而大打出手的情景,而主角史艳文却似乎从未对这些爱慕者作正面响应,虽然最后亦至少娶了三个妻妾。可能是因为时代转变,现代女性早就难以容许这种三妻四妾的情景而且公开炫跃吧!或许这正可反应黄俊雄心目中的英雄,如果史艳文是个性格有气魄的人物,怎么不会有女子会去爱慕他呢(注19)?
因此整个来说,黄俊雄把他的道德哲学或人生观简化为「忍」,
虽很通俗,可是还是可以借着实际的情节或人物,来表这样抽象的观念,包括忍辱、牺牲小我,或者是安然通过「美人关」的考验等,总之就是存着一颗如:不动的赤子之心或良知,而且在环境无论如何恶劣或艰难的情况下,都可以坚持下去或熬下去。
史艳文之所以能够造成风靡全台湾的魅力,不但拜电视台的开播、技艺的改进之外,更因为史艳文忠实的反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民国六○年代)、社会心理(只要坚持,就能渡过难关)及社会情形,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一项民间技艺的流传,最重要的是与社会相结合,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霹雳布袋戏」所反映的社会意涵
1、角色分类的模糊
以往的布袋戏(仍是指传统及早期的电视布袋戏,以下通称「古典布袋戏」。)角色都分得很清楚。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精神极富于社会教化的意义,对于善恶忠奸之辨一向十分重视而且强调,这种精神发扬的结果,便是喜欢朝「类型」方面发展,无论是角色的安排,衣服的规定,长相、说话……莫不希望在木偶一出场时,即让观众能一眼看出其身份与性格…等。所以,看传统布袋戏很明显可看得出来,正派主角就必定是面庞开阔、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神色安祥;而反派角色、坏蛋不是獐头鼠目、尖嘴粗眉,就是眉骨突出,颧骨高耸,整张脸变化多端、丑恶而复杂。
但是现在的布袋戏(指霹雳布袋戏)可不是这个样子,生旦净末丑等分类已经模糊了,我们常可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名气宇轩昂、眉清目秀的角色,看到最后竟然才渐渐发现他其实是个反派,如大家熟知的魔域的一花香、儒教的圣贤诸;或神情慈祥之老者,其实却是心中坏点子多多的奸邪人物(如:道境高人孤愁先生);这种情况从早期的霹雳系列到现在晚近的霹雳系列大家可看得出这种趋势。而相反的,面恶心善的角色也是时有出现(如:命七天等)。而这种剧情表现的方式,往往采用让观众惊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在给观众错愕感的同时,常也为剧情增添了趣味及悬疑的可看性。
由于我们现在的布袋戏已摆脱传统「印象式」的表现手法,而以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分类似的「写实式」、「社会化」表现。这种形式使得角色分类由原本的基本分类越分越多,终至今日模糊的情况。我们更可以发现:现在的布袋戏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弱点的真实情况,也纳入了其角色分演的紧密思维之中。因此,布袋戏角色在每个木偶的作为上或多或少产生了可批评点,一个角色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对某一个角色,有人可能会直接切入观察,有人可能会横向剖析角色,将一个角色担纲的世俗命定,化成如现实一般的情、缘、恩、愁,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类似,故「霹雳布袋戏」能引人入胜也往往在于此(注20)。
从「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的性格、行事作风即印证了角色模糊的情形。他本身的个性揉合了许多领袖人物的特质,打破了旧有的英雄神话,深刻的描述正义的背后,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私心,一些些的不择手段。在霹雳戏中,素还真拥有一人三化的能力,这满足了英雄神话的需求;但是素还真也常常以易容的姿态来进行一些离间的工作,事后又死不认帐,让人直觉这不是光明磊落的行径,于是又推翻了英雄必须用正当手段来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则。此外,他还是个专业演说家。面对舆论,他可以声泪俱下的为自己辩解。大敌当前,他可以满口仁义道德滔滔不绝。谈文论武,集百家之精华令人张目结舌。更教人惊叹的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完成任务,甚至要别人为他而牺牲(注21)。从他身上我们警觉到时代潮流瞬息万变的今日,素还真的处事哲学-怀柔作风、权变的领导风格,较能顺应时势,这不就是布袋戏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最好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