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味,年情

(2016-02-01 16:46:20)
标签:

小年

中国年

小时候

现在

分类: 子逸品生活

http://s15/mw690/002rxcXVzy6Z1QRJkeyfe&690

    今天是小年,也是我生命中度过的第二十四个小年。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份快乐渐渐地在心头弥漫开来......

    那时候,从腊八起,家里人就开始忙年。腌腊八蒜,存一冰箱的鸡鸭鱼肉,买一包包的瓜子糖果,做熏鱼,蒸糖包,炸年货,打扫卫生,将家里家外收拾得焕然一新;贴福字,剪窗花,写对联,为我们姐妹置办新衣新裤......

    那时,政府规定,城市里不允许个人燃放烟花爆竹。每到除夕,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站在阳台上,看体育场统一放的礼花。记忆里,那一个个礼花那么大,那么亮,那么美,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点燃了新年的气氛。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包饺子,一直热闹到子夜时分。

    大年初一的第一道曙光照醒了沉睡的人们,也带来了新年的第一声祝福。上门拜年的人一批接着一批,电话刚刚放下又再次响起。儿时的我们也会穿戴一新,跟随父母,走街串巷,拜亲访友,与此同时,收到一个个红包。虽然只有几十元钱,但饱含了长辈们的祝福与期望,是我们童年时代最甜蜜的快乐。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年味正渐行渐远,对于过年的期待也越来越淡。现在,每天都可以穿新衣,吃饺子,曾经的“稀罕物”也不再稀罕;短信取代了电话,微信取代了短信;成年的我们不再热衷于跟随父母拜亲访友,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盼望新年的红包,我们更愿意和同龄的朋友们一起聊天,在群里热闹地抢红包......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家,还有一项新年的传统节目得以保留——炒野(方言中读“雅”)鸡丝。我的姥姥姥爷都是江苏南通人,在他们家乡,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买来甜酱瓜,里脊肉和生姜,把它们一一切成极细极细的丝,以3:2:1的比例混合后用红糖炒熟,再淋适量的香油搅拌,装在坛子里,吃的时候盛出来,食用即可。这是他们家乡的传统咸菜,因为很咸,才得以存放,但吃起来又有甜甜的口感,十分美味,全家人都喜欢。

    这是一道极考验刀工的菜,费时费力,只有春节才能够品尝。我们家每年都炒满满一坛子,从除夕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野鸡丝吃完了,年也就过完了,这也是我们家唯一保留的“稀罕物”。因为稀罕,所以珍惜。每个新年吃野鸡丝,我都怀着一份虔诚与敬畏,一次只夹一小口,总舍不得一口气吃个够。因为吃完了,就得等到下一个春节。

    这道菜以前是我姥爷做,姥爷去世后姥姥接过来做,现在,姥姥老了,做不动了,我妈妈又传承下来。不知待我妈妈老了,我们家这一新年传统节目,又将如何传承?

    现在的新年,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中国年对中国人永远有着最深刻的意义,中国人对中国年亦永远怀有最深厚的情感。春运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迁徙——东南西北的游子,如同一批批候鸟,通过公路、铁路、航空,赶在除夕之前回家,与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过中国年。

    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拜年的形式不断变化,其中所蕴含的情谊与祝福却是永恒的色彩;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年情却一脉相承。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雪思
后一篇:我愿做一棵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