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端:林语堂画中的爱情


标签:
林语堂陈锦端廖翠凤林太乙文化 |
分类: 子逸谈历史 |
晚年的林语堂喜欢作画自娱,无论画的内容如何,他画中的女子总是一个样子:留着飘飘的长发,再用一个卡子将头发夹在脑后。女儿们发现后便问:“您为何老画同样的发型?”林语堂抚摸着画,眼中流露出回忆与向往:“我初见你锦端阿姨时她就是梳这样的发型。” 画中那个一成不变的美丽女子便是林语堂念念不忘的情人——陈锦端。 陈锦端的二哥陈希佐、三哥陈希庆是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窗好友,陈锦端则在与圣约翰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子学校学习美术。 1912年的秋天,陈锦端在一次宴会上偶然见到了轰动两所名校的翩然才子林语堂,很快,她被林语堂的英俊儒雅所吸引;林语堂也对这个不经意间邂逅的女子一见钟情,二人双双坠入爱河。 恋爱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她爱他的博学多才,他爱她的纯真美貌,二人牵手漫步于花团锦簇的校园,望月听海,看日出日落;他们讨论艺术与文学,交流写作与绘画,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二人摒弃了一切世俗,完全陶醉于卿卿我我的缠绵爱情当中。 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外人看来,才子林语堂与佳人陈锦端真真是一对璧人,可是二人的婚姻却遭到了陈锦端父亲的强烈反对。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早年追从孙中山,是归侨名医,有着巨额资产,是厦门数得上的巨富;林语堂则出身与福建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只是当地的一名穷牧师。尽管林语堂有着过人的才气与学识,但如此出身必定配不上名门闺秀的陈锦端。再者,那时陈天恩已经为爱女择得了一位金龟快婿,在他看来,林语堂娶自己的女儿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陈天恩也知道,自己的拒绝将会给这个自命不凡的才子带来怎样的打击。恰好,他隔壁钱庄老板的二小姐廖翠凤对林语堂倾慕已久,陈天恩便将她介绍给林语堂,以弥补林语堂失恋的伤痛。 得不到陈锦端,林语堂只好退而求其次的与廖翠凤成了亲,婚后不久,二人去了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失去恋人的陈锦端痛苦万分,她没有嫁给父亲为她选择的金龟快婿,而是独自一人逃到美国,在那里继续学习美术。 学成归国后的陈锦端在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天缘巧合,辗转多地的林语堂最后也回到了上海。 陈锦端的心里一直爱着林语堂,求婚的人踏破门槛也没能打动她的芳心。廖翠凤知道丈夫的心思,常将陈锦端邀来做客,这样,陈锦端成了林语堂家的常客。据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回忆道: “父亲对陈锦端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我们在上海住的时候,有时锦端姨来我们家玩。她要来,好像是一件大事。” 看着林语堂有如此美满的婚姻与家庭,陈锦端终于决心嫁人了。32岁时,她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了婚,定居于厦门。 晚年的林语堂住在香港的三女儿家,那时,病魔缠身的他只能倚靠轮椅。有一天,陈锦端的嫂子来做客,林语堂得知陈锦端仍在厦门。那时,他的眼睛突然一辆,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兴奋地告诉来人:“你告诉她,我去看她。”只是,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他带着对恋人的不舍与深情离开了人世。 林太乙评价林语堂与陈锦端的爱情,说:“在父亲心灵最深之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端永远占一个位置。” 爱一个人很容易,一辈子爱一个人却很难,像林语堂这样把心爱的女子装在心底默默的爱一辈子更是难上加难。晚年的林语堂借助陈锦端最爱的画笔,在画布上画下自己心中那个美的化身,画出隐藏在心底里一辈子的爱情。这份感情,注定得不到,但可以默默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