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初中生活 |
活动在18:20开始,地点是在学校的体育馆。轩的班级家长的位置依然是在角落上,离讲台有些远。之前八年级的家长学校缺席和早退的比较多,所以今天还安排了签到的环节。这样的活动大道理比较多,但是我想听一听,总会有些好处的。
主讲依然是钱树云老师,主题是孩子的成长规律。
1、青春期教育的“碰碰车”
(1)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
②认为大多数的事情不合理
③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会引起他的反感和厌烦
④如果反复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厌烦
⑤叫他往东,一定往西
⑥一旦做决定,不会轻易改变
⑦诚心不让大人省心
⑧不管对错,特别有主见
(2)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
①原来是关心孩子,结果却不领情
②想询问孩子情况,回答“就那样”
③询问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常回答“还行”
④沟通的时候心不在焉
⑤当家长酝酿起感情,想和孩子来一场沟通,孩子却保持沉默
(3)收效甚微的教育
①当家长刻意教育的时候,也许收效甚微,平时细微处的的点点滴滴更加重要
②父母不经意的流露,甚至是最脆弱的时候,对工作和境遇的吐槽,孩子却一下子吸纳,全部变成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警觉
③那些把不想上学挂在嘴边的孩子,那些无力和老师沟通,烛火一样胆怯飘摇的孩子,也许是每天在餐桌听到了爸爸反复讲公司反复的侵轧、自己的忧郁
④那些没有朋友、处处玻璃心的孩子,也许是在妈妈这里反复听到,对朋友的挑剔、比较和嫉妒,也曾看到妈妈和朋友在一起的虚与委蛇、口不对心
⑤在爸爸妈妈真实内在和对外人设中,孩子会承袭我们最真实的部分
2、“懂”是爱的前提
男孩、女孩的身心发育、成长秩序、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父母要了解并给予尊重。特别是有男孩的家庭,父母要多一份耐心和信任。父母对孩子特定阶段身心发育规律特点缺乏理解和尊重,从而对孩子问题的过度关注和焦虑,所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往往超过问题的本身。
13岁前后,即使孩子的青春勃发的年龄,也是孩子的精神断乳期。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走向独立的年龄。孩子渴望独立,但又不得不受控制,于是他们开始伺机报复。如果他们在父母老师同伴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他们会厌学,逃学辍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反叛和反抗。在父母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他们似乎一夜之间忽然成为你父母头疼的不听话的孩子。
(1)孩子成长的3个关键时期
①3岁以前
②9岁以前
③13岁以前
(2)关键期孩子的状况
①倔强固执,情绪反应强烈
②和父母权威反着来
③挑战规则
④和父母距离拉大,关系恶化
⑤不盲从权威,有自己的想法
(3)青春期孩子的反抗
①硬抵抗:态度强硬
②软抵抗:漠不关心
③反抗的迁移
④有时会迁怒于其他成年人
(4)成长的信号和秘密
当孩子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不惜与父母对抗反叛父母。孩子的第二个关键年龄已经来临,这就是成长的信号和秘密。
(5)听话不是好孩子的标准
13岁前后的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坏事。不听话,是孩子发展到需要发出声音的时候,那是理性的狡计和理性的捣乱。如果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依然对父母言听计从而完全没有主见,那倒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6)青春期出现“症状”的原因
①生理发育导致的激素刺激
②自我认知发生变化
(7)青春期心里矛盾和冲突
①心理断乳和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②心里封锁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③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的交替
④不能自控的情绪
(8)青春期的躁动
让3-9岁的孩子接受比较严格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形成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管是为了不管”。在孩子13岁前后父母逐渐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如果在孩子9岁前后放纵孩子,而在孩子9岁前后纵容孩子,而在孩子13岁前后严格要求孩子,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给青春期的孩子定规则是最危险的事情。
(9)组教育同盟,做民主父母
①在孩子3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放任型父母。
②在孩子9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权威型父母。
③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
(10)青春期亲子沟通注意事项
①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②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11)青春期亲子沟通,具体做法
①多了解孩子想法喜好内在需求,多一份了解,少一分误解。
②不评判不指责,让孩子把话说完,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想法,了解孩子的立场。
③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有条件接受孩子的行为,体会孩子的感受,给他们雪中送④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④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抓大放小,非原则问题忽略不计,关键问题讲究方法。
⑤不当裁判当顾问,孩子问家长,who知道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⑥让孩子去体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食恶果。
(12)知行合一,父母首先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3、“家信”的解读
钱老师以自己给儿子的信以及儿子的回信为例做了讲解,真让人羡慕他们的亲子关系。他提倡通过写信和写便条的方式来沟通,这是一个好方法,以后要试试。
会后,我加了钱老师的微信,并向他表示了感谢。其实一直和他在一个群里,只是一直没有沟通。我在教育上的自负与轻慢是要付出代价的,最近的问题也就是写照。教育看来是个诛心的过程,也是个自我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