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阅读正当时
(2016-11-11 14:20:19)分类: 杂谈随笔 |
在这里,丝毫没有替某宝做广告的意思。双“十一”每年一度,但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需要网购的。而周围的同事,似乎也大多没有剁手的习惯。真不知道某宝每年的若干亿的销售额是从哪儿来的,是不是不按照这个数额交税的原因?倒是儿子前几天一直提醒我,该帮他买几本书了。
从儿子上幼儿园起,就有网购图书的习惯。从绘本到带拼音插图的书,而后是各种青少版和名著。这么多年下来,家里的书是堆成了山。去年把儿子的房间重新装修了一下,把存书的空间大大地扩大了一番。可是,一家的书还是不够放。然后是各种处理,送人、卖废纸,结果还是满满的。且喜儿子变成了一个小书虫,可以说是手不释卷了。即便是大解时都不忘看书,卫生间变成第二书桌。
近几年,从图书馆借成为了书的另一种来源,每到周末,就得抽出小半天的时间去借。这下,就不用大批量的去买书了,家里面书的数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也有了好转。
一直,每天孩子在家读书学习,我和老婆就看电视或是玩手机。渐渐,我对自己的这种慵懒的生活有些厌倦。也开始找写书看看。慢慢的,重新找回了那种指尖划过纸面的充实感觉。也许,阅读是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许,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收入,算作“无用”的消遣。可是,它会给我们带来其他的消遣难以企及的快乐。
孩子慢慢长大了,阅读面开始和我们有了交集。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缺少的是对美的欣赏和哲学的思考。一些美的散文是好的选择,我不喜欢现在的所谓译林体,很多所谓好作文的夸张的笔法和违拗的语句结构充满了违和感。相反的,一些民国的大家的散文如同清流,润人心田。我特别喜欢朱自清和郁达夫的文章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朴实的言语让人感到亲切。对大人和孩子都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我喜欢的还有诗词、历史书和人物传记,我想,孩子总有一天能够看得懂。
我认为,给孩子买的书应当是孩子踮着脚尖才能够看得懂的,或是需要常常回味的。如果从图书馆借,若非是狼吞虎咽不消化,便是畏惧困难、无暇坚持。而买来的书并无此压力。也不必认为买了书,孩子不看便心灰意懒。好多书,买了,不一定逼着孩子看,也许有的他会一直不喜欢。有的,他也会慢慢地爱上。如孩子一年级,我买的希利尔一套,到了今年,儿子才视作珍宝。儿子昨天让我买百科全书,我让他看看书橱,原来有好些版本的百科全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是买一些书还是必要的。在手机电脑里读,真的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抑或,又可以装一回?
最后晒一下我的书单,给儿子和我的,虽然不多。现在开始有点期待快递小哥的电话了。
《发明的故事》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
《繁星.春水》
冰心著
《说话技巧与人际交往》卡耐基著
《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卡耐基著
《食事》汪曾祺著
《中华散文百年精华》 丛培香,等(选编)
编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G.伽莫夫 著
《济南的冬天》(老舍散文)
《鲁迅杂文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