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批判:如何写作“良政善治”一节
(2011-11-25 13:53:18)
标签:
杂谈 |
如何写作“良政善治”一节
从写作技术角度批判一个人的作品,实在是多此一举。我们国家文艺理论战线的指导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这一方针的隐含前提是大家的写作技术、写作能力都没有问题,都很棒。如果连写作技术、写作能力都有问题,都很差,那么,就得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先放一放,当务之急是提高写作技术、写作能力的水平。
对待 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实际上就是这个阶段。因为从博主已经批判完成的《中国震撼》中的文字来看,生造词汇、擅自结论、缺乏论证、缺乏论据、文不对题、主观武断、自以为是、逻辑错乱、结构残缺、观点错误等等现象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不一而足、随处可见。基于此,博主不得不在批判张先生《中国震撼》第五章第二节的8个小节的过程中都专列一篇博文来考察张先生是如何写作的以及这种写作符合不符合一般写作的技术规范。本文就是对“良政善治”一节的考察。
按照一般的写作规范和思维规范,张先生必须回答为什么“良政善治”是一种理念并且进一步是“中国理念”。如果连理念都不是,那么就不可能是“中国理念”。如果连“中国理念”都不是,那么根本就不要继续写作了。
按照一般的写作规范和思维规范,张先生必须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而不是作为其他什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果是关于其他什么的具体内容,即使是“良政善治”内涵中的,也不应当要。
按照一般的写作规范和思维规范,张先生必须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而不是“他国理念”的原因、事实和表现。如果“他国理念”中也有“良政善治”,那么,张先生的所谓“良政善治”是 “中国理念”这一判断肯定是错误的。
按照一般的写作规范和思维规范,张先生必须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为什么能够、如何“可能影响世界”以及影响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根本就不可能“影响世界”即没有“中介”或者“桥梁”“通道”,那么,张先生的所谓“良政善治”是 “中国理念”并且“可能影响世界”这一判断肯定是胡说八道。如果“他国理念”中也有“良政善治”,那么,“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即使有“影响世界”的“中介”或者“桥梁”“通道”,也不“可能影响世界”,因为人家也有嘛!
按照一般的写作规范和思维规范,张先生必须对“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可能影响世界”这一现象的结果、价值和意义作出基本的判断。这是文章结尾的内容,因为论述一个问题总是要有头有尾的。
所以,在博主看来,张先生这个“良政善治”一节的写作可以按照上述的思维顺序按照4个自然段来写作。现在,博主可以把上述写作思路与张先生这个“良政善治”一节的实际写作内容作了比较。
张先生这一节的第1自然段是解释所谓“良政善治”,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良政善治”是一种理念并且进一步是“中国理念”这一问题,也不符合文章开头要提出问题的要求。
张先生这一节的第2自然段讲民主与专制问题,不仅思维散乱,而且偏离了主题,所以没有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而不是作为其他什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而不符合分析问题、论证过程的规范。
张先生这一节的第3自然段讨论什么“良政与劣政”,既不是关于“良政善治”的分析过程也不是关于“良政善治”的论证过程,所以没有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而不是“他国理念”的原因、事实和表现,因而是驴头不对马嘴。
张先生这一节的第4自然段讨论强势政府,偏离了该节的主题,既不是关于“良政善治”的分析过程也不是关于“良政善治”的论证过程,讨论什么形式与程序、自由与集中,所以没有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而不是“他国理念”的原因、事实和表现,因而是驴头不对马嘴。
张先生这一节的第5自然段讨论政府须发挥更大作用。既不是关于“良政善治”的分析过程也不是关于“良政善治”的论证过程,所以没有回答“良政善治”作为“中国理念”而不是“他国理念”的原因、事实和表现,因而是驴头不对马嘴。
张先生这一节的第5自然段作为最后一个自然段,如果张先生不能够证明“良政善治”为中国所专有,别的国度离开中国的输入和示范就没有的话,那么,张先生这里所主张的所谓“良政善治”对于世界的意义肯定是空穴来风。因为即使其他国家按照“良政善治”取得了成功,那也与“中国理念”及其“良政善治”无关,原因是其他国度也会“良政善治”嘛,因此,张先生所谓“良政善治”为中国所专有、中国之外没有“良政善治”的说法是违反最基本的思维常识的。当然,这个第5自然段作为该小节的末尾得出了结论,相比于前面的几个小结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呀。
总的来看,张先生“良政善治”这一小节,没有完成分析和论证“良政善治”的任务。博主发现,这6个自然段没有回答本来应当回答的问题,却列举出了本来不应当在此探讨的问题。不仅如此,即使承认这些不应当在此探讨的问题能够在此存在,这些问题也是荒谬绝伦。我们的继续批判将对这一小节逐字逐句地进行。
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