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戈壁矗立着10座人造山

标签:
国防军事杂谈 |
我服役的边防部队,驻扎在阿拉善戈壁沙漠的“生命禁区”。时常回来的老兵们,都会给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新兵讲述一些他们过去的事情,让我们感受着边防的含义与责任……
在步兵连的后面,有一座人工建造的山体,大家都管它叫“二号山”。据说,在阿拉善几千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一共矗立着10座这样的人造山体,分别排列为一号山、二号山……一直到十号山。阿拉善的军人们都知道它们的一些历史,却不知道它们更加详细的故事。
夏天的一天上午,连队正在上课,通信员小张突然报告说有一位自称“老兵”的要见连首长。草绿花红的季节,来额济纳旅游的客人很多,多数来了都会直奔黑河水、胡杨林、牧家村、鸣沙山、居延海这些风光景点,有谁会对这儿感兴趣?可这位老兵却点名要看看二号山。因为纪律,我们回绝了老兵的要求。正要出去解释送客,这位老兵却径直闯了进来。见到他,我们大出意外,只见他双鬓染白,脸膛红润,皱纹如刀刻斧凿,身板似古树苍松,硬朗的身躯,如钟的嗓音,荡漾着一股英武之气。老人说:“小同志们,这山就是我们当年修建的,我今年60多岁了,大老远从陕西过来,就是想在临死前再看看它。”我们向老兵解释到:“老同志,部队有规定,您是知道的……”老人抢道:“我明白,我哪怕远远的看上一眼,也就知足了。”看着老兵渴盼的眼神和焦急的心情,我们向上级请示得到批准之后,陪同老兵来到了二号山。
在上山的路上,老兵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过去: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他和40多个兄弟从陕西老家参军来到了这个地方。这片黑色的戈壁摊,寂寞悠远,漠风浩荡,千里大地无遮无挡,一览无余。当时北疆战备正紧,大兵压境,这里的地形正是敌人坦克装甲进攻的必经之路。为了抵御侵略者,上级决定,“一边备战,一边筑阵,坚决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所以,他们从入伍那天起,就一边练兵,一边造山。一茬一茬的兵,一年一年的干,在这片大戈壁滩上,用了3年的时间,一共建起了10座战备人造山,构建起兰州战区北线战略防御阵地的初步体系。
说话间,我们登上了二号山山顶。老兵看着这座在平地上兀立突起的战备工事,不禁感慨万千。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山体已经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经过整修、加固和绿化,在黑色的戈壁滩上,它威风不减,气概不退,依然展示着当年战略防御阵地的威武——山坡绿草点点,山下渠水环绕,周围的阵地堑壕、训练场地,依次布阵,一派森严。老兵感慨万千,他说当年建造这这些人造山的时候,上来的两万多人没有任何大型的工程机械,只是肩上的一把铁锹,手中的一辆推车。老兵说到这里,眼里泪花花的,说来二号山的那批兵,3年后退伍时回去的不到一半,其他人就累倒在了这里,再也没起来……那时,在二号山的山坡上,用石块镶嵌了8个大字,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靠着这句话激励着精神,鼓舞着斗志,以生死报效着祖国,保卫着边疆。
我们一时无语,随着老人蹒跚的脚步,陪他走到外围边的一片废墟。老兵突然停了下来,说那就是他的连队。顺着老人的目光,看到了这个约有半米深,足球场大小的洼坑,里面隐约残留着一些房屋的轮廓。老兵抚摸着被漠风吹残的墙壁,慢慢蹲了下来,从地上捡起了十几块小石头,小心翼翼的擦干净,用一块手帕包起来放进了口袋。突然间,老兵仿佛失去了全身的力气,孩子般地席地而坐,面对着那堆废墟,泪水纵横,嘴里叨叨着:“弟兄们,我来看你们了,来看你们了,咱们回去的老乡们派我来的……”一霎那,老兵的英气荡然无存,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无限怀旧的老人……
老兵终于平静下来,被我们扶回了连队。他拿出了捡来的石头自言自语到:“来这儿,对走了的有个交待;回去后,对活着的也有个交待了。谢谢你们,孩子们,谢谢你们。”
老兵对我们说,他是代表当年回到村里其他9个同年的老兵来的,10户人家出钱给老人凑够路费,又是火车,又是汽车,走了3000多里路来到这里,只为在有生之年替他们再来看一眼。
了却了心愿的老兵走了,至终我们也没问出他的名字,他只说他叫“老兵”,带走的石头就是战友们的“骨灰”。
后来,我们巡逻到边境,依次又去过另外几座只有编号而没有名字的人造山,就像无名的老兵们那样,用不朽的身躯化作永恒的山脉,据守在北疆的千里戈壁,守护着如花的国土,和平的岁月。
文/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