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14日上午,印度国防研究分析所所长纳兰德拉.西苏迪亚一行5人访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印度军方有“武略”和“文韬”两大研究机构,前者是主攻武器研发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后者是负责战略研究与政策规划的国防研究与分析所(The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
IDSA)。2011年5到11月,本人有幸来到印度新德里,在国防研究与分析所访学半年,对这个被很多人称为印度“军方第一战略智库”和“军方鹰派思想摇篮”的机构有了更多直观的认识,其一些做法似乎对国内智库有所启发。
广开渠道纳人才
国防研究与分析所虽然隶属于军方,在人事和财务方面深受国防部的牵制,但作为“民主大国”的智库,其在选人、用人方面颇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范。研究所的主体是军人,来自陆海空三军,包括退役军人和挂职锻炼的现役军人,此前曾有好几任所长都是退役将领。这些人都是各自部队的“笔杆子”,且拥有一定的军旅经历,兼具军事知识和研究能力,是从事军事、安全等问题研究的主力。比如一位从事海洋问题的研究员是一名退役海军军官,曾担任过两艘军舰的舰长,其对印度洋和海盗问题的研究非常专业。
但是,为了避免研究人员在思想上的“近亲结婚”,研究所还开辟了另外两条吸纳人才的通道:一是文职研究人员,二是部委公务员。文职人员主要通过社会渠道选拔招募进来。据笔者了解,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JNU)的博士生。尼赫鲁大学是印度最好的社科类院校,也是各大智库的主要人才输送地,国防研究与分析所也不例外。此外,一些“有丰富基层经验”的文职人员也加入研究所。比如一名曾在印度东北部工作10几年的记者,其对东北部地区民族分裂问题有长期研究,被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特招”进来,负责印度国内安全问题的研究。研究所还有很多来自部委的文官,一般级别都比较高,相当于国内的司局级。现任所长阿文德·古普塔(Arvind
Gupta)就是职业外交官,曾在印度驻俄罗斯、土耳其、英国等使馆工作,现在依然享受公务员待遇。
除了正规的工作人员外,研究所还非常善于“借脑”。一方面,研究所接收外国访问学者,并提供办公室、网络等研究条件,但前提是访问学者必须做一次研究报告、提交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所主要接收西方和南亚国家的访问学者,本人是迄今为止第二位中国大陆的访问学者。另一方面,研究所招收很多实习生,主要从事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基础工作,辅助在聘研究人员,实现“有等级的研究”。
研究领域有主次
国防研究与分析所既然是军方智库,其研究议题和人才配备也与军方的关注重点相关。研究所划分为11大研究小组,分别是欧亚、东亚、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非洲拉美加勒比及联合国、核问题与美国、军事、国内安全、战略科技、非传统安全、国防经济与工业。从“研究问题”的角度看,研究所的核心议题是军事与安全。从“研究地域”的角度看,南亚和东亚是绝对的重点,而美欧研究则非常薄弱。由于此特点与国内绝大多数智库不同,却又是印度智库的典型特点,在此有必要做更多阐述。
国内的许多智库将美、欧、日、俄等大国作为研究重点,对南亚、东南亚的周边研究虽然日渐加强,但依然无法与大国研究相媲美。但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的情况完全相反,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南亚和中国。南亚组有10几名研究人员,不丹、马尔代夫等“袖珍国家”也有专人研究,且每周都要汇报研究进度。东亚组涵盖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国问题是重中之重。共有8人研究中国问题,占研究所人员总数的比例高达约15%。其中,有3人精通中文,1人正在台湾学习中文。与之相对的是,研究美国问题的仅有1人,欧亚所主要研究俄罗斯和中亚,无人研究西欧发达国家。显然,印度的首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而中国的首要研究对象是美欧,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自国家战略关注点的不同,但也体现了印度对周边的关注力度。
多管齐下扩影响
国防研究与分析所致力于建设成为“印度第一、享誉全球”的智库,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力。
除了给印度国防部提供政策咨询外,研究所还推出众多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著作、学术期刊、时事评论等。大部分研究成果会上传至其官方网站上,经常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关注和引用。该研究所主办的《战略分析》(strategic
analysis)是印度最权威的国际关系类学术期刊。
研究所注重与媒体打交道,在官方网站上设有“媒体中心”。在网站注册过的媒体,将收到研究所的研讨会邀请信。研究所还专门设有“媒体联系电话”,协助媒体安排合适的研究人员接受采访。本人访学期间,经常看到公告栏上贴出研究人员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此外,研究所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工具,在“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都有注册,提供学者交流的平台。
研究所还经常为军人和政府官员举办培训班,帮助其更好地把握国际局势和军事战略,有效地拓展了研究所的名誉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经常被各地部队邀请讲课。比如中国组的研究人员,就会经常被东北地区驻军的人邀请讲授中印边境问题。
虽然很多人批评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的对华立场偏强硬,但据本人的观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缺乏对中国的了解,缺少与中国智库(特别是军方智库)的交流,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二轨对话”不应仅仅局限于民间智库,军方智库也应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在机制建设和政策理念上加强交流,从而更好地增信释疑,为中印关系的发展大局保驾护航。
http://txjs.chinamil.com.cn/junshity/2012-02/21/content_479713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