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院票房预测公式展示及分析

(2013-02-14 10:54:30)
标签:

娱乐

作者:周锡昌

前言

    所谓影院票房是指影院在电影上映时卖出电影票的而得到销售收入。以现在中国影院经营的状态,影院票房收入约占去影院总收入的80%或者以上。因此能够预测影院票房收入对影院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营策略的制定来说十分重要。此文将对票房预测的常用公式及其中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票房预测的常用公式展示

行业常用的票房收入计算公式为“票房=总座位数×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

但此公式只是一个演变转化后的公式,而还是不完整的表达公式。

在数学公式上要得到同样运算结果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是计算方式,如“9÷3-1”和“1+1”的结果都是等于2。但“9÷3-1”和“1+1”的表达方式就完全不一样,“1+1”更为简单易明。同理,常规票房预测公式也应该有更为简单的表达式。要找到更简单表达形式,首先要理解收入是怎样构成的。销售收入(票房收入属于销售收入)通常的表达方式为“销售收入=A产品数量×A产品单价+ B产品数量×B产品单价+ C产品数量×C产品单价…………”。为了方便统计和预测,一般转化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销售产品的平均价格”。

参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达为“票房收入=观影人次×票价A+观影人次×票价B+观影人次×票价C…………”。若进行简单的转化,可得到“票房收入=总观影人次×平均票价”。而展示公式也是在这基础的表达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这三者乘积的实质就是“观影人次”。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更有条件找到“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这个三个预测数据,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二、常规公式各个构成要素分析

1、常用公式表达的不完整性

票房收入预测的常规公式为“票房=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此公式的描述并不完整。更为完整的表达应该为“票房=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实际放映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以下将分析说明。

2、总座位数

总座位数是指影院里能够提供给顾客观看电影的位置,即每个影厅的座位数相加就是总座位数。总座位数是根据影院设计而定,在公式中可以看作是固定的要素。

3平均实际放映场次

    在预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管理者把放映场次理解为影院影厅可以排出的场次。如A影厅一天可排7场电影,就误解其放映场次为7场。

    那如何理解“平均实际放映场次”?例如:A影院有1号和2号影厅,某天1号影厅计划排了7场电影,2号影城计划排了6场电影,而且其中1号影厅实际只有5场电影有顾客观看,2号影厅实际只有4场电影有顾客观看。那A影院的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就是“(5+4/2=4.5”,而不是“(7+6/2=6.5”。

区分此概念很重要,计划放映场次的权利掌握在影院手里,而实际放映场次的主动权却在顾客中。影院计划放映的场次多,不代表实际放映场次多,因此在预测时更应关注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同时可以通过收集影院区域内竞争对手的“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分析竞争对手的资料,加上合理的调查得出更为客观的平均实际放映场次。

4、“总座位数与平均实际放映场次”的乘积

以下通过例子展示“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关注要点。

厅号

1号厅

2号厅

3号厅

座位数

80

150

260

实际放映场次

2

5

5

1:某影院的影厅数、座位数及实际放映场次

表格数据讲解:

1)从表1可知影院的总座位数为“80+150+260=490”。

2)影院的平均实际放映场次为“(2+5+5/3=4场”。

3)按公式“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490×4=1960”。

4)按表格数据,影院实际提供的座位数为“2×80+150×5+260×5=160+750+1300=2210

5)公式中的“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是为了方便预测而衍生的,但这种方式的预测和实际的情况会存在偏差,在预测中需要注意偏差的存在及其原因。

6)从表1数据可知,当座位数最少的影厅的放映场次比平均放映场次少时,影院提供的实际座位数会比“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得出的座位数要多,如例子的情况;反之,当座位数最少的影厅的放映场次比平均放映场次多时,影院提供的实际座位数会比“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得出的座位数要少;这个结论可为预测时提供参考。

7)因此要预测影院票房收入的时候,需要把“平均实际放映场次”和“总座位数×平均实际放映场次”的影响因素考虑其中。从中选择较为合理的计算值,更有利用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5、平均票价

   要理解平均票价,首先要知道平均票价是如何统计的,现举例说明:

场次

票房

观影人次

平均票价

第一场

1000

20

50

第二场

1200

30

40

第三场

1600

40

40

2:某影院营业数据

1)第一种平均票价计算方式:(50+40+40/3=43.2/(加权平均)

2)第二种平均票价计算方式:(1000+1200+1600/(20+30+40)=42.2/

3)显然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是有差异的,第二种计算方式是现在较为常用的。因此要区分如何选择参考数据,才能更客观地预测票房收入。

6、平均票价与上座率的关系

    影院的平均票价与上座率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言,反比、正比或者非反非正的情况都可能存在。但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两者可能会出现比较规律的关系。研究平均票价与上座率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发现两者间比较规律的部分,从而为影院的抉择提供参考。以下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两者的规律对某影院策略的影响。

假设平均票价在25元到27元之间,平均票价与上座率会有正比、反比、不变三种关系。

两者关系

关系描述及应用

正比关系

若在25-27元这段价格区域内,平均票价与上座是正比关系,说明当票价提高时,影院的上座率也会提高。因此在这段区域内,影院应该提升自身的影片票价,使平均票价接近27元,是利益达到最大化。

反比关系

25-27元这段价格区域内,平均票价与上座率是反比关系,说明当平均票价提高时,影院的上座率会下降。但要观察当平均票价提高时上座率下降的幅度,使调整达到最佳价格点上(即平均票价与上座率乘积最大时),此价格点最为合理。

不变关系

25-27元这段价格区域内,平均票价与上座率之间没有影响关系。因此影院应该将平均票价调整到27元,使影院利益最大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