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

(2012-10-09 13:48:40)
标签:

教学

教育

教学研究

高考复习

分类: 一题一议

           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    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

                   古田一中   胡嘉谋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化学反应中的“强制弱”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强者优先反应的原则也是必然的。对于酸、碱、盐、氧化物间的反应必须掌握何者酸性强或何者碱性强,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掌握何者氧化性强或何者还原性强,对于沉淀反应必须掌握何者溶度积小,等等。只有注意了反应的先后顺序并依此原则分析,就能正确书写好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酸、碱、盐、氧化物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1将足量的CO2不断通入KOH、Ba(OH)2、K[A1(OH)4]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O2的体积的关系可表示为(   

    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
   
  解析:这是酸性气体CO2分别与一组碱性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碱性强者优先反应,题设所给的三种溶液与反应生成的K2CO3、BaCO3碱性强弱顺序为:Ba(OH)2﹥KOH﹥K[A1(OH)4]﹥K2CO3﹥BaCO3,故通入CO2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为:①CO2+Ba(OH)2==BaCO3↓+H2   ②CO2+2KOH==K2CO3+H2O

    ③CO2+2K[A1(OH)4]==K2CO3+H2O+2Al(OH)3

    ④CO2+K2CO3+H2O==2KHCO3    ⑤BaCO3+CO2+H2O==Ba(HCO3)2

    结合各反应原理,显然,正确答案为C。

   21 L某混合溶液,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下表:

可能大量含有的阳离子

 H+  NH4+  Al3+  K+

可能大量含有的阴离子

 Cl Br I ClO AlO2

               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

     往该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适当加热,产生沉淀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该溶液中确定含有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要确定其存在

可补充做的实验是_____。

    解析:这是NaOH溶液分别与一组呈酸性的离子发生的化学反应,酸性强者优先反应,题设呈酸性的三种阳离子与生成Al(OH)3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Al3+﹥NH4+﹥Al (OH)3,故逐滴加入NaOH溶液发生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为:

     ①OH+ H+==H2     ②3OH+Al3+==Al(OH)3

    ③OH+NH4+ 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NH3↑+H2    ④OH+Al(OH)3==[Al(OH)4]

    结合四个离子反应分析图像:最初加入NaOH既没有沉淀生成,也没有气体生成,则该溶液中含有H+;曲线上升说明此时加入NaOH生成沉淀,则该溶液中含有Al3+;曲线平坦说明此时加入NaOH没有沉淀生成,但虚线说明生成气体,则该溶液中含有NH4+;曲线下降说明此时加入NaOH,Al(OH)3沉淀逐渐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为H+、Al3+、NH4+,阴离子ClO、AlO2与H+、Al3+等不共存,说明溶液中不存在ClO、AlO2,而Cl、Br、I无法确定,最后可确定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H+、Al3+、NH4+;不能确定的阳离子是K+,要确定可补做焰色反应的实验。

   3已知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Zn(OH)2﹥ZnS,MgCO3﹥Mg(OH)2,就溶解或电离出S2的能力而言:FeS﹥H2S﹥CuS,则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A.Zn2++S2+2H2O==Zn(OH)2↓+H2S↑

    B.Mg2++2HCO3+2Ca2++4OH==Mg(OH)2↓+2CaCO3↓+2H2O

    C.FeS+2H+==Fe2++H2S↑

    D.Cu2++H2S==CuS↓+2H+

    解析:由于溶解度Zn(OH)2﹥ZnS,当Zn2+与S2和OH相遇时,应先生成溶解度小的沉淀即生成ZnS,而不是发生水解相互促进生成Zn(OH)2,选项A的离子方程式错。由于溶解度MgCO3﹥Mg(OH)2,当Mg2+与OH和CO32相遇时,

应先生成溶解度小的沉淀即生成Mg(OH)2,选项B的离子方程式正确。依题意Cu2+、H+、Fe2+等离子结合S2离子的能力为:CuS﹥H2S﹥FeS ,故选项C、D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正确答案为A。

   4将33.6g的NaHCO3 受热分解后所产生的CO2气体和水蒸气全部通过装有一定量的Na2O2的密闭容器后,充分反应,最后固体质量增加5.8g,求密闭容器内所装Na2O2的物质的量。

    解析本题涉及三个反应:①2NaHCO3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Na2CO3+CO2↑+H2O↑    ②2Na2O2+2CO2==2Na2CO3+O ③2Na2O2+2H2O==4NaOH+O2↑,可认为CO2的酸性强于H2O,先发生Na2O2和CO2反应,后发生Na2O2和H2O反应。根据反应式①知,0.4molNaHCO3 受热分解后产生的0.2molCO2气体0.2mol H2O蒸气;根据反应式②知,0.2molCO2 与Na2O2反应后固体增重相当于CO的质量,即固体质量增加5.6g;余下0.2g的固体增重是由H2O蒸气与Na2O2反应的结果,即增重0.2g相当于H2的质量,根据反应式③知,参加反应的H2O蒸气只有0.1mol;故密闭容器内所装Na2O2的物质的量为0.3mol。

    感悟:在复杂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体系中,先考虑酸(CO2相当于酸、H+)与碱(OH)中和反应,后考虑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的反应;在含有沉淀的悬浊液中滴加溶液或通入气体时,先考虑和体系中可溶的溶质反应,后考虑和体系中固体的反应;若是生成沉淀反应体系,则沉淀的溶度积或溶解度越小又越容易发生反应生成沉淀;这些均符合强者优先反应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化学反应的拔河比赛,谁强势谁胜利,谁强谁先反应。

    体验:1向NaOH、Na[A1(OH)4]、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时生成沉淀的情况?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示:碱性强弱顺序为:NaOH﹥Na[A1(OH)4]﹥Na2CO3

    2NaOH+H2SO4==Na2SO4+2H2O

    2Na[A1(OH)4]+H2SO4==Na2SO4+2Al(OH)3↓+2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2Al(OH)3+3H2SO4==Al2(SO4)3+6H2O

    2向含有Cl、Br、I、S2的溶液中逐滴滴入硝酸银溶液时生成沉淀的情况?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提示各难溶物的溶度积顺序为:AgCl﹥AgBr﹥AgI﹥Ag2S

    2Ag++S2==Ag2S↓    Ag++I==AgI↓

    Ag++Br==AgBr↓     Ag++Cl==AgCl↓

    3在复盐NH4Fe(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可能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Fe2++SO42+Ba2++2OH==BaSO4↓+Fe(OH)2

    B.NH4++Fe3++2SO42+2Ba2++4OH==2BaSO4↓+Fe(OH)3↓+NH3·H2O

    C.2Fe3++3SO42+3Ba2++6OH==3BaSO4↓+2Fe(OH)3

    D.3NH4++Fe3++3SO42+3Ba2++6OH==3BaSO4↓+Fe(OH)3↓+3NH3·H2O

    提示在水溶液中Fe3+的酸性强于NH4+。正确答案为BC。

    4将HCl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什么不能产生沉淀?

    提示酸性强弱顺序为:HCl﹥CO2,原因是HCl先和Ca(OH)2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有一混合溶液,其中只含有Fe2+、Cl、Br、I(忽略水的电离),其中Cl、Br、I的个数比为2∶3∶4,向该溶液中通入氯气,使溶液中Cl和Br的个数比为3∶1,则通入氯气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中剩余的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7∶1               B.7∶2

    C.7∶3               D.7∶4

    解析:此题溶液中Fe2+、Cl、Br、I与Cl2反应的先后顺序应满足还原性强弱顺序:I﹥Fe2+﹥Br﹥Cl,显然反应后溶液中还剩余Fe2+,则

Br还没有反应,I全部反应。涉及离子反应只有2个且先后顺序为:

    ①Cl2+2I==I2+2Cl     ②2Fe2++Cl2==2Fe3++2Cl

    设Br的物质的量为3mol,则Cl与I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4 mol,根据电荷守恒,原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为(2 mol+3 mol+4 mol)/2=4.5 mol;依题意反应后溶液中Cl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则Cl的物质的量为3×3 mol=9 mol。由反应①知:与4mol I发生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为2 mol,生成Cl的物质的量为4 mol;由反应②知:与Fe2+发生反应后生成的

Cl的物质的量为9 mol-2 mol-4 mol=3 mol,与Fe2+发生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为3 mol/2=1.5 mol,发生反应的Fe2+的物质的量为3 mol,剩余Fe2+的物质的量为4.5 mol-3 mol=1.5 mol,故通入氯气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中剩余的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mol+1.5 mol)∶1.5 mol=7∶3。正确答案为C。

   2已知Cu+2Fe3+==2Fe2++Cu2+,Zn+2Fe3+==2Fe2++Zn2+。现把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Cl3和Zn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反应容器中所得离子除SO42和Cl外还含有(   

    A.Zn2+、Cu、Fe3+      B.Zn、Cu2+、Fe3+ 

    C.Zn2+、Cu2+、Fe2+     D.Zn2+、Cu2+、Fe2+    

    解析题设离子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e3+﹥Cu2+﹥Fe2+,与等物质的量Zn发生下列先后顺序的离子反应:①Zn+2Fe3+==2Fe2++Zn2+  ②Zn+Cu2+==Zn2+ +Cu   ③Zn+Fe2+==Zn2++Fe

    设CuSO4、FeCl3和Zn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则与Fe3+反应的Zn的物质的量为0.5mol,另0.5mol Zn与0.5mol Cu2+反应,余下0.5mol Cu2+,故溶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为Fe2+、Zn2+、Cu2+。正确答案为D。

    例3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0.1 mol 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

    A.0.1 mol         B.0.2 mol

    C.0.3 mol         D.0.4 mol

    解析:要恢复到电解前浓度的原则是:出什么就加什么;可将Cu(OH)2拆为CuO和H2O,说明电解硫酸铜溶液时,先电解CuSO4溶液,后电解H2O,符合阳离子氧化性强弱顺序:Cu2+﹥H+。根据2CuSO4+2H2O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2Cu+2H2SO4+O2↑,

2H2O再谈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2H2↑+O2↑知:0.1molCuO是由电解产生0.1molCu和0.05molO2引起的,转移电子数0.2mol,0.1molH2O是由电解产生0.1molH2和0.05molO2引起的,转移电子数也为0.2mol,因此共转移电子数0.4mol。正确答案为D。

    感悟:在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两强之间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符合强强优先反应的原则。电化学中电极上的离子放电先后顺序也符合强者优先反应的原则。

    体验:1把足量的铁粉加入稀硝酸、硝酸铁、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情况?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示: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NO3﹥Fe(NO3)3﹥Cu(NO3)2

    Fe+4HNO3(稀)==Fe(NO3)3+NO↑+2H2O    

    Fe+2Fe(NO3)3==3Fe(NO3)2

    Fe+Cu(NO3)2==Fe(NO3)2+Cu

    2把铝、锌、铁三种金属同时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的情况?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示还原性强弱顺序为:Al﹥Zn﹥Fe

    2Al+3H2SO4==Al2(SO4)3+3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3经检测,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Br、I,若向该混合溶液中通入—定量的Cl2,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l2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2.8L

5.6 L

11.2 L

n(Cl)

1.25mol

1.5 mol

2 mol

n(Br)

1.5 mol

1.4 mol

0.9 mol

n(I)

a mol

0

0

    ①当通入Cl2的体积为2.8 L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原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

    答案:①Cl2+2I==I2+2Cl      ②10154

 

 

                                                2012-10-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