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旷世的传奇——开元寺与弘一法师
奇迹总是伴随着传奇,让人为之惊叹、感慨和欢呼!
湖北省作协组织的“第二届长篇小说重点项目主创作家福建文化采风活动”,让我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文化奇迹。
http://s11/mw690/002rpDftgy6OWOkOWQa7a&690
福建省泉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之名也因此走出国门,倍受海内外瞩目。泉州自然成为我们此行文化朝圣之旅的驿站。而泉州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则是泉州一张古老的文化名片,其千年的宗教文化及古刹的亭、台、楼、阁,都堪称一绝,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奇葩,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在美丽的福建省都是文化建设中的靓丽景观,寺内每一处建筑的缘起,都蕴含着深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桑开、莲花”的神奇传说更是带给人以纯美的联想,让思绪穿越时空,仿佛看见朵朵白莲正日夜诉说着古寺的风情、古城的风韵。
心怀敬畏随导游庄重地迈进开元寺的门槛,便可感受到开元寺静寂和庄严的气氛。入寺便可见镇国、仁寿两座石塔,俗称“东西塔”,高耸于寺院东西二方,组成严谨、匀称、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轻声漫步前行,寺内莲宫桂宇、焕彩鎏金,菩提掩映、古榕重荫,不愧为闽南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建筑之宏伟,包容之博大,实为罕见。
一直认为寺庙的楹联也是最吸引眼球的人文景观之一。记得2004年夏,单位组织去四川考察学习,在乐山凌云寺,有这样一副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这副楹联至今难以忘却,究其原因,不仅该楹联上下联连绵成句,对应工整,有趣有味,更因其意深刻精辟易懂,能很好地起到教化人的作用。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高挂在开元寺的天王殿殿柱上的一副楹联,由南宋大理学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的。正是这副楹联奠定了开元寺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也成为泉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缩影,更让人深深领略了开元寺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千年的宗教文化。这一副副楹联不仅是珍贵的上乘书法作品,还是不可多得的史料。透过这些楹联,我们便可将这座千年古刹同当地的历史、文化、人物联系起来,思承古今,神游八极,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来到弘一法师纪念馆前,便有一片如茵的绿草地,矗立着法师的雕像传神而生动,这是一座汉白玉石造像。令人心中充满敬意和感动。文友刘太白站立雕像前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起大师的代表作《送别·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一首被广为传唱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感染着后人的不二经典。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http://s12/mw690/002rpDftgy6OWJU7uc38b&690
http://s13/mw690/002rpDftgy6OWJWUPCIec&690
http://s1/mw690/002rpDftgy6OWJZVKcEb0&690
大师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大师从1928年初冬始入泉州到1942年深秋圆寂于此,大师将人生中最后的14年留在泉州,更将毕生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留在了泉州。他修持、著述、弘法,踏遍泉州的名山胜水、五十多座寺庙,他将生命中最丰厚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馈赠予了泉州。以“悲欣交集”大师在泉州的绝笔为证。
http://s8/mw690/002rpDftgy6OWJE2XMbe7&690
品赏中华传统文化,品读大师珍品,在博大精深的禅理中,在先贤墨宝的注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极具张力的感召力在抚摸着灵魂深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份穿越俗世红尘的喜悦和生命成长的力量——
修己菩提,心存善念。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http://s16/mw690/002rpDftgy6OzWhrPjh2f&690
这便是传说中的菩提树吗……
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