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鸟逐日》曲智勇 | 摄
当前,全球变暖、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不仅困扰人类,更严重影响地球其它生物的生存。就在10天之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至此,已在地球存活近2亿年的长江白鲟正式告别人类。
作为六五环境日的宣传活动,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倡导摄影师用影像关注生态,然而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下,这变得更困难。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中提出“附近的消失”的概念,意指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对身边的事物变得陌生。而近些年,在摄影界,似乎有个相反的现象,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对生物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更多摄影师们开始发现、记录及保护身边的生态、文明,一起来看看本期的#生态摄影说#。
01
@曲智勇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擅长生态、人像、无人机摄影。
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
300余幅作品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
《大众摄影》《数码摄影》《照相机》
《摄影与摄像》《旅游纵览》等报刊杂志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多届入选作者
《多彩湿地》曲智勇 | 摄
条子泥位于东台市沿海东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区域总面积约50万亩。条子泥黄海生态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300万公顷),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
条子泥湿地位于黄海生态区南侧,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湿地,也是黄海生态区内面积最大的连续分部泥质潮间带湿地,同时,还有着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条子泥湿地初步形成田成块、塘成方、路成网、林成带的总体布局,垦区内呈现一片鱼欢虾跃、水鸟飞翔、麋鹿成群、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在美丽的黄海之滨绘制了一幅万物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
《蓝天白云下的麋鹿群》曲智勇 | 摄
《穿越公路的麋鹿》曲智勇 | 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理念、环保意识越来越被人们了解、认可并自觉践行。大自然也不负众望,呈现给人类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蓝的海、更新鲜的空气、更优美的风景。如何把这些美好认真的完美地记录下来,并呈现给更多的人,将成为摄影人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责任。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保护美,让每一个人在体验和享受大自然赋予福利的同时,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环保事业之中。
——曲智勇
02
@陈
勇
视觉中国/华为/OPPO签约摄影师
华为花粉讲师
OPPO年度摄影师
500px Best10年度摄影师提名
SPC摄影大赛金奖,拾城摄影大赛金奖
中国国家地理·凯美瑞2021年度摄影大赛一等奖
福州市书协会员,2021年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入选作者
《城市生长》陈勇 |
摄
福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滔滔闽江穿城而过,因自古以来遍植榕树而别称“榕城”。
这里植被丰茂,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已达58.36%,绿荫满城,天蓝水碧,“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完美地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向好的城市文明生态。
画面远处的建筑,代表着现代的城市力量,拔节而生;近景的亭台,刚好代表着传统的文化,尤其是投映于湖中的隐约倒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象征着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又不乏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满檐春鸟语》陈勇 |
摄
“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绿植多了,生态好了,最先感知的就是这些小生灵们,它们与人为邻,其乐融融。
看着这满檐的麻雀,会被这些与人类距离最近的鸟们感动,无论春夏秋冬,它们,是与我们最不离不弃的一群。
一直觉得,它们就是城市生态的晴雨表,我们无法想象人类生活在只有人类自己的星球上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有它们在,有生物多样性在,我们的生活,也充溢着安心与安定。
《绿色家园》 陈勇 |
摄
满屏的绿意盎然,一只飞鸟,恰好如仙子般飞入镜头,飞行的高度与姿势都恰到好处,其最大辐度张开的翅膀,白羽飘逸若仙,在湖面上的狐尾藻映衬下,显得尤其醒目,充满了张力与欣喜。
一直觉得,生态摄影其实就是一种“遇见”的艺术,遇见了,才会有作品。
感谢自己的幸运,也感谢福州,有这样一片人与动物融合共生的家园。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州本地,随遇而拍,不强求打卡式长途旅拍。
“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生活”。摄影天地无处不在,只要具备摄影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不应该被一时一地所限。
苛择食材,难成厨艺。以寻常食材,做出好菜,才算好厨师。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十步之内,必有美景”。
——陈勇
03
@张炜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工地乐章》入选二十八届国展
以及第六届、第八届福建摄影金像奖
《福建土楼》组图之一 张炜 |
摄
位于肥沃的深山峡谷里的永定初溪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代表。这些大型建筑和它们所处地理位置之间,显示了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布局上依山就势、沿溪落成,耸立于秋色田间,错落有致,气势磅礴,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神奇、古朴、雄浑、美丽的景观。土楼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建筑形式优美奇特,与自然混为一体,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体现了人居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福建土楼》组图之二 张炜 |
摄
福建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随着土楼开发的深入,当地如何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村民生活,处理好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地政府要提升遗产主人保护传承、开发营销等能力,也要完善遗产地管理体制机制,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再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福建土楼的保护与发展,依托“山、水、人、田、楼”的生态优势,利用土楼群周边闲置土地开发梯田、花海,成为生态与保护的良性结合,福建土楼不仅要成为转移在地文化的纽带,也要成为土楼人奔向小康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土生土长的土楼人,我有义务用相机记录她,保护她,宣传她。
——张炜
2022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同步征稿中
欢迎关注、参与投稿
第12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展)作品征集
2022年6月5日-10月10日
邮箱投稿
shuu2010@sina.com
微信投稿
关注大赛微信(syds2013)
直投(备注:“作品名+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18016270608(微信同号)
人与环境生态·摄影说|附近的回归:关于物种与文明
当前,全球变暖、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不仅困扰人类,更严重影响地球其它生物的生存。就在10天之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至此,已在地球存活近2亿年的长江白鲟正式告别人类。
作为六五环境日的宣传活动,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倡导摄影师用影像关注生态,然而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下,这变得更困难。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中提出“附近的消失”的概念,意指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对身边的事物变得陌生。而近些年,在摄影界,似乎有个相反的现象,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对生物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更多摄影师们开始发现、记录及保护身边的生态、文明,一起来看看本期的#生态摄影说#。
01
@曲智勇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擅长生态、人像、无人机摄影。
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
300余幅作品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
《大众摄影》《数码摄影》《照相机》
《摄影与摄像》《旅游纵览》等报刊杂志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多届入选作者
条子泥位于东台市沿海东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区域总面积约50万亩。条子泥黄海生态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300万公顷),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
条子泥湿地位于黄海生态区南侧,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湿地,也是黄海生态区内面积最大的连续分部泥质潮间带湿地,同时,还有着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条子泥湿地初步形成田成块、塘成方、路成网、林成带的总体布局,垦区内呈现一片鱼欢虾跃、水鸟飞翔、麋鹿成群、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在美丽的黄海之滨绘制了一幅万物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理念、环保意识越来越被人们了解、认可并自觉践行。大自然也不负众望,呈现给人类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蓝的海、更新鲜的空气、更优美的风景。如何把这些美好认真的完美地记录下来,并呈现给更多的人,将成为摄影人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责任。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保护美,让每一个人在体验和享受大自然赋予福利的同时,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环保事业之中。
——曲智勇
02
@陈 勇
视觉中国/华为/OPPO签约摄影师
华为花粉讲师
OPPO年度摄影师
500px Best10年度摄影师提名
SPC摄影大赛金奖,拾城摄影大赛金奖
中国国家地理·凯美瑞2021年度摄影大赛一等奖
福州市书协会员,2021年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入选作者
福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滔滔闽江穿城而过,因自古以来遍植榕树而别称“榕城”。
这里植被丰茂,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已达58.36%,绿荫满城,天蓝水碧,“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完美地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向好的城市文明生态。
画面远处的建筑,代表着现代的城市力量,拔节而生;近景的亭台,刚好代表着传统的文化,尤其是投映于湖中的隐约倒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象征着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又不乏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绿植多了,生态好了,最先感知的就是这些小生灵们,它们与人为邻,其乐融融。
看着这满檐的麻雀,会被这些与人类距离最近的鸟们感动,无论春夏秋冬,它们,是与我们最不离不弃的一群。
一直觉得,它们就是城市生态的晴雨表,我们无法想象人类生活在只有人类自己的星球上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有它们在,有生物多样性在,我们的生活,也充溢着安心与安定。
满屏的绿意盎然,一只飞鸟,恰好如仙子般飞入镜头,飞行的高度与姿势都恰到好处,其最大辐度张开的翅膀,白羽飘逸若仙,在湖面上的狐尾藻映衬下,显得尤其醒目,充满了张力与欣喜。
一直觉得,生态摄影其实就是一种“遇见”的艺术,遇见了,才会有作品。
感谢自己的幸运,也感谢福州,有这样一片人与动物融合共生的家园。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州本地,随遇而拍,不强求打卡式长途旅拍。
“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生活”。摄影天地无处不在,只要具备摄影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不应该被一时一地所限。
苛择食材,难成厨艺。以寻常食材,做出好菜,才算好厨师。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十步之内,必有美景”。
——陈勇
03
@张炜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工地乐章》入选二十八届国展
以及第六届、第八届福建摄影金像奖
位于肥沃的深山峡谷里的永定初溪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代表。这些大型建筑和它们所处地理位置之间,显示了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布局上依山就势、沿溪落成,耸立于秋色田间,错落有致,气势磅礴,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神奇、古朴、雄浑、美丽的景观。土楼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建筑形式优美奇特,与自然混为一体,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体现了人居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福建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随着土楼开发的深入,当地如何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村民生活,处理好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地政府要提升遗产主人保护传承、开发营销等能力,也要完善遗产地管理体制机制,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再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福建土楼的保护与发展,依托“山、水、人、田、楼”的生态优势,利用土楼群周边闲置土地开发梯田、花海,成为生态与保护的良性结合,福建土楼不仅要成为转移在地文化的纽带,也要成为土楼人奔向小康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土生土长的土楼人,我有义务用相机记录她,保护她,宣传她。
——张炜
2022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同步征稿中
欢迎关注、参与投稿
第12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展)作品征集
2022年6月5日-10月10日
邮箱投稿
shuu2010@sina.com
微信投稿
关注大赛微信(syds2013)
直投(备注:“作品名+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1801627060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