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环境日|生态摄影师们有话说

2022-06-02 21:58:29
标签: 环境日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参赛 摄影 生态摄影
《藻华现象》张建松 | 摄

当前,全球变暖、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不仅困扰着人类,更严重影响着地球其它生物的生存。

2022年6月5日将迎来第51个世界环境日,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在六五环境日当天,第12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也将正式开启,与此同时,我们也采访了一些生态摄影师,请他们谈了谈自己的作品与生态感言。

注:以下摄影师排名不分先后。

01丁宽亮

自然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是中国拍摄野生灵长类动物摄影师之一。 作品被荷兰、德国、丹麦、法国、意大利艺术家收藏,并在多项国际大赛中获奖,2018年获第20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奖哺乳动物组亮点奖,是该奖项举办以来,第一位获哺乳动物组亮点奖的中国摄影师。

作品说明:

猴子的世界是温暖的、和谐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有次在拍摄时,我发现一只刚出生3天的幼猴,因为脐带没被咬断而受感染去世了,我用望远镜整整观察了12天,母猴每天都抱着已经去世的幼猴,轻轻抚摩它,为它梳理毛发,伤心流泪。这一刻深深打动了我,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下去的理由。

这些拥有淡蓝色面孔、小巧朝天鼻和灵动身姿的金丝猴们,听觉和视觉敏锐度超过人类,衣、食、住、行全部都在树上,只要发现一点人类的踪迹就会迅速离开,拍摄到很难,这些年来,蹲守一两个月毫无收获的情况经常发生。

 川金丝猴早晨迁徙途中休息,一只公猴从树干上奔跑跳跃,折断树枝发出响声,群猴回望惊奇瞪着眼。    摄于2013年8月18日  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

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先生曾表示:“丁宽亮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记录了中国最美丽的灵长类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与黔金丝猴。对于拍摄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摄影师来说,摄影是手段,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是目的。”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关注自然,关注这些大山里的精灵。一生做好一件对国家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好了。

环宣感言

摄影不仅是瞬间艺术,也是摄影师心灵与自然撞击出的炽热火花。摄影如同我的生命,在我人生轨迹中十分重要,每次拍摄这些可爱精灵的瞬间,我体会最深的是—种责任,关注自然,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

我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呼吁人们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再遭到破坏,让青山绿水与人类的美好生活永远相伴。

—@丁宽亮

02覃敬念

出生在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保护区——贵州省荔波县。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会员、贵州省艺术摄影家理事。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研究,业余摄影十余年,专注生态环境与人文风情记录,数十幅摄影作品获全国、省州摄影博览会和联展大奖。连续参加2017年、2018年全国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并获奖。

《走进可可西里》

作品说明: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2016年4月覃敬念与其他摄影爱好者组成摄影自驾一族,从滇藏线出发途径拉萨至阿里无人区折返翻越唐古拉山进入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历时23天时间,所到之处看到的多种稀有动物在大自然中安然欢畅的生活场景深感欣慰。该作品拍摄于可可西里保护区奔跑的藏野驴群,在天蓝、草肥的保护区内安静生活、繁衍生息。该物种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

《走进可可西里》

环宣感言

人与生物多样性和谐发展永远是人与环境的永恒主题。我们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要关注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和谐发展。我们要用手中的镜头时刻记录每个时期自然环境与生态物种的发展变化,同时把握其文化内涵及多元性,才能感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共同为人与生物共同体代言。

——@覃敬念

03顾云芳

网名鸟语者,十余年来,专注鸟类生态摄影,足迹遍布世界多国;专题拍摄野生鸟类1500余种,数十幅作品获得全国、省市摄影大赛金、银大奖,上百幅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2010年获 保护地球生态全国十佳环保摄影师荣誉。

《人鸟争食》

作品说明:

全球性濒危的大杓鹬在海滩湿地觅食沙蚕,而渔民也在挖沙蚕卖钱。沿海湿地资源是鸟类迁徙的生命线,正在日益受到破坏。

环宣感言:

现代物质文明的辉煌,让我们淡忘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危机,淡忘了我们也是环环相扣生物链中的一环,淡忘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不可或缺性。作为一名执着于拍鸟的生态摄影人,手中的镜头就是社会责任的承载,记录的影像就是你心中的呐喊。

——@顾云芳

04李维东

原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现为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兔形目专家组专家,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IAPA)跨界保护专家组成员。2015年创建了李维东自然生态保护服务工作室,从事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

《立足天山 放眼世界》

作品说明:

伊犁鼠兔是一种体型娇小的山地哺乳动物,仅存于中国新疆,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目前伊犁鼠兔数量不足千只,比大熊猫还要稀有。1986年,李维东对这一新物种的发现得到学界认可,并由其命名为“伊犁鼠兔”,目前伊犁鼠兔数量不足千只。

《伊犁鼠兔》

环宣感言:

和野生动物就是飞机上的一个个螺丝,灭绝了一种动物,就好比飞机掉了一个螺丝,一个两个当然对飞机没有太大的影响,飞机也不会掉下来。但是如果掉得多了,飞机迟早都会掉下去,人类也无法生存。目前对伊犁鼠兔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目前,已经建立了伊犁鼠兔保护地,联合当地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农牧民一起参与到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中,我们更期望将伊犁鼠兔最后的栖息地列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加以全面保护。

——@李维东

05史冬青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长期从事野生动物及人文、风光摄影,足迹遍及北极、南极等几十个国家,多年来曾十多次深入非洲进行创作,摄影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国内摄影大赛中获金奖,并在多家报刊、杂志和新华网等发表。

 《北极冰川崩塌瞬间》

作品说明:

这张照片拍摄于北极的格陵兰岛,我们在北极期间,经常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同行的科考队员说,这是冰层断裂和冰川崩塌的声音……在一次乘坐冲锋舟巡游时,就在距离我们不远处,高达近百米的冰川突然间在隆隆的巨响中开始崩塌,如同一个倒下的巨人,溅起几十米高的浪花和雪雾,真可谓惊心动魄!我迅速按下了快门,定格了这一令人震撼的场景。

环宣感言:

北极冰川大面积消融和崩塌,首先是因为气候变暖,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人口呈现指数增长的今天,人们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以及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被无序砍伐与破坏,造成了地球难以承受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球温度的上升。

全球的冰川面积达到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1%。是地球的固体淡水资源库,它储存的淡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75%。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一旦冰川全部融化,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将消融在海水中,随着冰川反射太阳温度的镜面功能消失,地球温度就会持续上升,同时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海洋自然生态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冰川在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融化,并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甲烷所带来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6倍。冰川融化之后,在永久冻土层中封存的远古病毒就会快速地复生和繁衍,将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

这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我们已经亲身感受到全球各种极端自然灾害的频发,四季气候的混乱,不明疫情的肆虐,各种生物的灭绝……人类还能从容面对吗?!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警示、科普和宣传。提醒我们要不断加强环保意识;警示我们破坏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恶果;科普大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宣传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人类真正团结和行动,才能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史冬青

06郑 麟

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30年、摄影爱好者

《九段沙海三棱藨草》

作品说明:

九段沙是长江口面积最大的江心洲,代表了长江口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这张照片是2006年8月拍摄于九段沙上沙东南角,天文大潮的低潮位露出了一片铁板沙和块状分布的中国特有种植物海三棱藨草,隔长江口南漕深水航道与浦东国际机场遥遥相望。这也是一张绝版照片:这片沙洲在后来的一次台风中消失了……

环宣感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一线自然保护工作的摄影爱好者往往会遇到难得的现场记录机会,因此更应珍惜,要努力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用影像关注记录生态环境建设的点滴。这也是我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参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展)”的动力之一。

——@郑 麟

07何 勇

雪域军人、坤可建设负责人、无为市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

作品说明:

黑沙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是镶嵌在长江中下游的一颗明珠。从最初淤积浅滩,历经岁月淘洗成为今天的洲际岛,江水自然分向两侧,环绕形成两条汊江航道,数次洪水修复造成南北航道拓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个天然环型的生态庇护所,长江刀鱼、胭脂鱼、白鳍豚、江豚等珍稀物种在这片天然屏障中逐步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供给生态。

环宣感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过度开采、化工业污染排放等,沿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长江特有珍稀物种受到致命打击,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然淡出我们的视线,长江豚数量仅存一千多头。

无为市长江豚保护协会致力于守护长江生态环境,从小做起,从细做起,守护这一颗熠熠生辉的江心明珠,让这个小小的江心洲岛变成鸟儿们的天堂,长江旗舰物种(微笑天使)长江豚的安心生活的栖息地。

——@何 勇

08于江

于江,网名“海翁伯”,河北广播电视台退休高级编辑,所著《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一书,入选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立20周年20件大事之一。人与环境摄影大赛“铁杆粉丝”,其在动物园拍摄的《沉思》、《动物们的表情包》、《眯眼啦?》、《灵蛇之舞》、《生灵之窗》连续5年荣获“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展)”入展作品,并连续5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动物园优秀志愿者。

《护犊子的花豹妈》

作品说明:

花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0年5月,我听说石家庄市动物园饲养的一只雌性花豹第一次做了母亲,顺利产下二仔,便特意前去拍摄,园机关同志帮我联系好饲养班,得以进入馆舍内饲养员通道。饲养笼里正在卧着休息的花豹妈或许是听到了陌生的脚步声,立刻非常警觉地盯着我,看我离它越近,马上就向我做出“大猫”标准的呲牙皱鼻的威慑动作,同时发出低沉的威胁声,显然是一种保护幼仔的本能反应。我迅速蹲下端起相机,用平视角度隔着铁护栏连拍几张,从中选出了这幅《护犊子的花豹妈》,近距离展现了花豹妈的斑斓色彩和生动神情。

环宣感言:

今年恰逢联合国将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51周年。“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也已连续成功举办12年,成为每年“世界环境日”一项影响日增的公益影赛。我常为自己当初在众多影赛中选择关注了“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并积极投入其中而“沾沾自喜”,因为在这个与众不同的摄影公益平台的影响和引领下,我这个退休老人得以“再就业”,成为石家庄市动物园的摄影志愿者,用镜头记录野生动物多彩多姿的影像,让人们近距离欣赏、了解、理解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生态环境尽绵薄之力。摄影人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就会在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发挥影像力量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大的摄影乐趣。

——@于江

09卢范经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大山深处》

作品说明:

田园村庄、群山环抱,弯弯小路、廊桥流水,雨过天晴、雾气腾腾;村子里,鸡鸣声、狗吠声、鸟叫声、青蛙声、牛吼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一曲生气勃勃的生态和谐曲,仿佛回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环宣感言:

2010年开始学习摄影,2013年9月朋友推荐偶然参与了第三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我的《大山深处的家园》居然获得优秀奖,从此爱上了生态环境摄影,用这种方式记录和宣传生态环境的美好,几年来,用镜头记录了不一样的人和生态环境之美,也在用行动支持着生态环境的宣传。

——@卢范经

10卢宝荣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希德书院院长、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分会委员主任。

《收获的季节》

作品说明: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往往在危难的时候,才更能体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化,在抗击新冠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一方面全面支持国家以发展生物种业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战略布署和发展大计,另一方面,还要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粮食,保护生物资源,为实现科技振兴和强国梦而尽一份努力。

 《流动的精灵》  

环宣感言:

水是生命之源,滋养大地山川,创造宜居环境,保护水资源,“共建清洁美丽家园”,就是维护了人类美好家园。

——@卢宝荣

11杨冠平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山东省企业家摄影协会艺术总监、尚影中国摄影学会执行会长。自2004年参与组织横穿中国活动以来,先后七次,深入青藏高原进行摄影创作活动。七次进藏净化了七次心灵,创作了作品《祈福》荣获2016年西藏“传奇昌都•卓卓康巴”摄影大赛一等奖。

注:两张作品,分别为2016、2017年同一机位拍摄。

作品说明:

在冰川雪山衬托下,康巴汉子手里不停旋转着经筒,嘴里不时地传出低沉的祈福声,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强大能力。作品《祈福》首先用画面交待展示了,藏族人民自古以来,信奉神山、圣湖。山水湖泊在藏民心里,其地位高于生命,高于世间的一切。他们虔诚敬奉神山、圣湖,体现在藏民崇尚自然,呵护自然的行动。在我七次雪域之旅中,相机记录了大量藏民对生态环境百般呵护,从生到死无痕轮回的感人故事。   

环宣感言:

雪山冰川是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现象,又是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不是耸人听闻,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序的开采,造成森林火灾、频繁的战争等大肆破坏活动,人类生存环境,已经到了严重的危险地步。前所未有的灾害,越来越多的危害人们的生活。自然灾害频繁出现,雪山冰川正在快速消失,现在世界各国巳经体验到灾害的严重性,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对人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的一个体现,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正在不断的恶化,而且越来越严重。

人类生存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才实现了世界繁华的今日。摄影人手中的相机,是记录这一盛景的唯一载体。把握瞬间影像,呵护环境生态,是每位摄影人的职责。

——@杨冠平

作为六五环境公益宣传活动

第12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即将开启

更多征稿规则及历届优秀作品集锦

请持续关注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微信公众平台

我们将陆续推出相关资讯

期待你的来稿!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每年6月5日至10月10日征集作品

www.syds.org

主张“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

用影像关注环境改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责任编辑:Milier、小韦

投稿方式:shuu2010@sina.com

新浪微博:@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微信:18016270608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