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的盐工》
不久前,生态摄影师陈霞给我们介绍了家乡盐城的风光与生存其中的生灵(影人 |
在清晨的滩涂,我曾和一群麋鹿静静对视)。行摄家乡多年,除了拍滩涂、麋鹿、潮汐树,近些年,她开始关注盐城的盐业历史与转变,并由此喜欢上人文摄影。
《盐场的盐工》
因为疫情的关系,最近几年我一直没去外地拍摄,反倒将镜头聚焦家乡,不仅拍摄家乡的风光,也关注家乡的人文变迁。
《盐场的盐工》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人在不停变化,很多东西也在焕新,我的家乡盐城也是如此。
作为中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盐城人跟盐的历史关系,可以用一句话表述:“盐城最早的先民是盐民;最早的产业是盐业;最早的文化是盐文化”。
《盐场的盐工》
这里的盐业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汉代,因为盐业兴起,古盐渎才能够“因盐置县”,形成“环城皆盐场”的独特景观。东晋时,古盐渎县正式更名为盐城县。
《盐场的盐工》
唐代和北宋年间,是古代盐城盐业发展的黄金岁月。被誉为盐城“母亲河”的串场河,就是唐代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宋代开始,因复堆河将沿捍海堤一线的盐场串联起来,得名串场河。之后千年,朝代辗转,盐城一直以盐业为主要产业。
《盐场的盐工》
盐城的海盐不仅产量大,而且味道更鲜。有评价称其:“色白、粒大、干爽、质重、余味含甘”,且“与井盐、矿盐、岩盐、池盐相比,质量更优"。现在国内超市里出售的海盐多为进口,其售价比其它盐更高。
《盐场的盐工》
清朝道光以后,海岸东移,海远卤淡,串场河盐运衰落,河道疏于治理,以致淤浅、狭窄、多弯,仅通行小型船只,20世纪初叶,张謇推行“废灶兴垦”后,盐城逐渐完成从盐业向农业的第一次转型。
改革开放后,海盐因氯化钠含量低于其它盐,不适合作为工业盐大规模使用。同时又由于人工成本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落败。
《盐场的盐工》
盐城的盐场为了生存和发展相继转型,大部分盐工也转行从事水产养殖服务、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保留下来的大部分盐场主要使用淮安地下矿卤资源,利用管道输送到本地进行滩晒,生产效率和效益极大提高;只有极少部分盐场仍坚持用传统海盐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这样的不计效益更多的是一份坚守和传承。
《盐场的盐工》
由于场区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不仅产盐而且适宜鱼、虾、贝、蟹生长,上世纪80年代后,场区逐渐兴起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养殖业等新型产业。
如今,只有盐城的很多地名中依然保留着跟盐相关的痕迹。
作为摄影师,我也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家乡的责任。
《盐场的盐工》
因为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故事,还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有些人可能一家三代曾在这个盐场度过,然而等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盐场。我拍下的盐场照片,或许在遥远的将来,成为历史的小小注脚。
盐城北边有个县城叫滨海县,那里有个新滩盐场。场区制盐始于抗战时期,1941年,新四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为解决根据地的军需民用,民主政府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在场区拓建晒盐池滩,之后起名叫“新滩盐场”,寓意着新生。
新滩盐场是当时华中根据地大籽盐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盐阜抗日政府的财源,多赖于盐区盐款收入,盐税也成为“华中边币”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也被称为“华中金库”。
《盐场的盐工》
新滩盐场占地约8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时候近 5000
人,内部建有医院、学校等,海盐年产量最高峰时达20万吨。
盐城市为深入实施沿海发展国家战略,2013年就开始对盐业体制机制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大对盐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步伐。将盐场的土地作为招商项目用地。
《盐场的盐工》
2019年,我第一次去新滩盐场拍摄时,盐场还有两三千人,操作方式也从原来的人工三轮车变为半机械化了,年产量只剩下约1万吨。
去年和今年,我又去了两次新滩盐场,盐场的面积已经大大缩减,工人也由原来的几千人变为8个人,其背后也反映出,盐业已从盐城的主打产业变为文化与历史的象征。
《盐场的盐工》
因为关注盐场,我也渐渐发现了人文摄影的可贵之处,即摄影人对社会要有思考、有表达,才能深入地去挖掘、拍摄一些题材。
《捕鱼的老人》
而要想拍好人文摄影,很多时候需要跟被拍摄对象做朋友。
我和朋友上次去西乡采风,在拍摄一对大鹅的时候,就跟随它们见到了鹅的主人——一位75岁的老人。老人的丈夫以前是跑船的(河道运输),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家中养病,生活琐事多是这位老人照料,她养了十几只鸡、五六只鸭、还有五六只羊、一条狗,还要种地、做饭、捕鱼,生活其实很辛苦。
后来她聊起自己捕鱼的经历,我就提议给她拍张捕鱼的照片,她很开心,就弄了一条小船,这条船好像还是一条坏了的船,只剩下一半,但是她就划着这样的船下了水。
在拍照时,她有段时间一直在船里摇晃。我很好奇,等她上岸以后,我就问她为什么晃船,是因为这样才能捕到更多鱼吗?她笑着说,因为很开心,所以故意晃动小船。后来我想,原来她是在表演给我看:一是表现开心,二是表现划船的水平高。
《捕鱼的老人》
所以我觉得这个老人很可爱,虽然生活很繁重,但她好像不觉得辛苦,而是带着很灿烂的笑容,身体很好,人也很乐观。而且她也有表现欲,很有趣。所以,今年我准备再去看看这个老人,再跟她聊聊天。
我很喜欢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他拍摄的每张照片都很经典。他关注战争、污染以及社会不公,拍摄对象很多是英雄式的人物和底层受害者。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国界,甚至不用文字说明,观看者就能从中感受到摄影师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并由此反思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生活。
虽然我的作品不能像他那样直击许多灾难现场,但是无论是盐场的工人,还是建设高铁的工人、捕鱼的老人,都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瞬间,这无可替代。
陈霞人文摄影系列作品
组照《高铁建设者》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摄影师陈霞,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陈霞
1970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
曾就职于江苏省悦达集团
盐城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盐城市新闻学会会员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著作权协调会会员
作品被国外、全国、省市影展入选、
获奖,
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地理》《大众摄影》《盐城晚报》《盐阜大众报》《中国摄影报》
等杂志、报刊刊登。
The end
人与环境影像|她用照片记录下变迁中的盐场
不久前,生态摄影师陈霞给我们介绍了家乡盐城的风光与生存其中的生灵(影人 | 在清晨的滩涂,我曾和一群麋鹿静静对视)。行摄家乡多年,除了拍滩涂、麋鹿、潮汐树,近些年,她开始关注盐城的盐业历史与转变,并由此喜欢上人文摄影。
因为疫情的关系,最近几年我一直没去外地拍摄,反倒将镜头聚焦家乡,不仅拍摄家乡的风光,也关注家乡的人文变迁。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人在不停变化,很多东西也在焕新,我的家乡盐城也是如此。
作为中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盐城人跟盐的历史关系,可以用一句话表述:“盐城最早的先民是盐民;最早的产业是盐业;最早的文化是盐文化”。
这里的盐业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汉代,因为盐业兴起,古盐渎才能够“因盐置县”,形成“环城皆盐场”的独特景观。东晋时,古盐渎县正式更名为盐城县。
唐代和北宋年间,是古代盐城盐业发展的黄金岁月。被誉为盐城“母亲河”的串场河,就是唐代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宋代开始,因复堆河将沿捍海堤一线的盐场串联起来,得名串场河。之后千年,朝代辗转,盐城一直以盐业为主要产业。
盐城的海盐不仅产量大,而且味道更鲜。有评价称其:“色白、粒大、干爽、质重、余味含甘”,且“与井盐、矿盐、岩盐、池盐相比,质量更优"。现在国内超市里出售的海盐多为进口,其售价比其它盐更高。
清朝道光以后,海岸东移,海远卤淡,串场河盐运衰落,河道疏于治理,以致淤浅、狭窄、多弯,仅通行小型船只,20世纪初叶,张謇推行“废灶兴垦”后,盐城逐渐完成从盐业向农业的第一次转型。
改革开放后,海盐因氯化钠含量低于其它盐,不适合作为工业盐大规模使用。同时又由于人工成本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落败。
盐城的盐场为了生存和发展相继转型,大部分盐工也转行从事水产养殖服务、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保留下来的大部分盐场主要使用淮安地下矿卤资源,利用管道输送到本地进行滩晒,生产效率和效益极大提高;只有极少部分盐场仍坚持用传统海盐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这样的不计效益更多的是一份坚守和传承。
由于场区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不仅产盐而且适宜鱼、虾、贝、蟹生长,上世纪80年代后,场区逐渐兴起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养殖业等新型产业。
如今,只有盐城的很多地名中依然保留着跟盐相关的痕迹。
作为摄影师,我也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家乡的责任。
因为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故事,还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有些人可能一家三代曾在这个盐场度过,然而等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盐场。我拍下的盐场照片,或许在遥远的将来,成为历史的小小注脚。
盐城北边有个县城叫滨海县,那里有个新滩盐场。场区制盐始于抗战时期,1941年,新四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为解决根据地的军需民用,民主政府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在场区拓建晒盐池滩,之后起名叫“新滩盐场”,寓意着新生。
新滩盐场是当时华中根据地大籽盐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盐阜抗日政府的财源,多赖于盐区盐款收入,盐税也成为“华中边币”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也被称为“华中金库”。
新滩盐场占地约8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时候近 5000 人,内部建有医院、学校等,海盐年产量最高峰时达20万吨。
盐城市为深入实施沿海发展国家战略,2013年就开始对盐业体制机制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大对盐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步伐。将盐场的土地作为招商项目用地。
2019年,我第一次去新滩盐场拍摄时,盐场还有两三千人,操作方式也从原来的人工三轮车变为半机械化了,年产量只剩下约1万吨。
去年和今年,我又去了两次新滩盐场,盐场的面积已经大大缩减,工人也由原来的几千人变为8个人,其背后也反映出,盐业已从盐城的主打产业变为文化与历史的象征。
因为关注盐场,我也渐渐发现了人文摄影的可贵之处,即摄影人对社会要有思考、有表达,才能深入地去挖掘、拍摄一些题材。
而要想拍好人文摄影,很多时候需要跟被拍摄对象做朋友。
我和朋友上次去西乡采风,在拍摄一对大鹅的时候,就跟随它们见到了鹅的主人——一位75岁的老人。老人的丈夫以前是跑船的(河道运输),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家中养病,生活琐事多是这位老人照料,她养了十几只鸡、五六只鸭、还有五六只羊、一条狗,还要种地、做饭、捕鱼,生活其实很辛苦。
后来她聊起自己捕鱼的经历,我就提议给她拍张捕鱼的照片,她很开心,就弄了一条小船,这条船好像还是一条坏了的船,只剩下一半,但是她就划着这样的船下了水。
在拍照时,她有段时间一直在船里摇晃。我很好奇,等她上岸以后,我就问她为什么晃船,是因为这样才能捕到更多鱼吗?她笑着说,因为很开心,所以故意晃动小船。后来我想,原来她是在表演给我看:一是表现开心,二是表现划船的水平高。
所以我觉得这个老人很可爱,虽然生活很繁重,但她好像不觉得辛苦,而是带着很灿烂的笑容,身体很好,人也很乐观。而且她也有表现欲,很有趣。所以,今年我准备再去看看这个老人,再跟她聊聊天。
我很喜欢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他拍摄的每张照片都很经典。他关注战争、污染以及社会不公,拍摄对象很多是英雄式的人物和底层受害者。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国界,甚至不用文字说明,观看者就能从中感受到摄影师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并由此反思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生活。
虽然我的作品不能像他那样直击许多灾难现场,但是无论是盐场的工人,还是建设高铁的工人、捕鱼的老人,都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瞬间,这无可替代。
陈霞人文摄影系列作品
组照《高铁建设者》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摄影师陈霞,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陈霞
1970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
曾就职于江苏省悦达集团
盐城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盐城市新闻学会会员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著作权协调会会员
作品被国外、全国、省市影展入选、 获奖,
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地理》《大众摄影》《盐城晚报》《盐阜大众报》《中国摄影报》
等杂志、报刊刊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