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市民的花园笔记|夫妻种花,将退休后的生活过成诗

2022-03-29 09:45:42
标签: 企业文化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浦东花园主 花园养护 旅游

城市快速发展,如何提高人的幸福感,成为现代城市的新难题。2021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倡导发展家庭园艺,也激发了不少市民的热情。

在上海浦东新区,绿化管理部门也致力于思考创新家庭园艺服务,给市民带去更多的升级体验。2020年起,在新冠疫情影响各类现场活动组织的客观背景之下,浦东新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策划、推出“浦东花园主寻访”系列,走近散落在浦东各地的花园,并记录下他们与花园的故事,进而让市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沉浸到花园的魅力中。一起看看。

王玉良和陈华英是对退休夫妻。

2002年,夫妻俩在浦东买下房子,开始种花

20年间,他们旅行、造园,

将暮年生活过成了很多人向往的样子。

我们请他们来谈谈

#夫妻俩的花园#

"01

有块地的生活,一定要打造好。"

——陈华英

上了70岁,朋友建议把花园铺成水泥地。

王玉良还是舍不得,

怕糟蹋了花,也糟蹋了这么好的阳光。

当初邻居都羡慕他家有片朝阳的空地,

因为可以菜,

思来想去,王玉良最终决定,

在阳光最好的地方种花。

种花的是王玉良

“参谋”却是陈华英

哪里种什么,

往往都是她提建议。

为了保持常年花开,

夫妻俩不断调整花园——

围挡植物从最早的竹林

换成了现在的石楠。

主要观赏植物,也从棕榈、桂花、香樟、杜鹃,

变成了寓意着圆满的108棵月季。

"02

人生很短,快乐的、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事情要多做一点。"

——陈华英

华英王玉良是初中兼高中同学。

学生时代,陈华英就觉得这个同学力气大

1968年,两人又到了同一农场。

调回城市后,陈华英做了老师,玉良工人

二人自然而然结合了。

退休后,虽然工资不高,

夫妻俩还是和几个同学凑一起,

组成小团队,到各地旅行。

按照陈华的说法就是——

跟着感觉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在他们的朋友圈,流行着一句话——

70岁以后的钱,提前用。

2020年9月份,陈华英右腿膝盖换了关节,

如今再想爬山,难度已然很大。

回过头来,夫妻俩很庆幸当初的选择。

"03

中国人都说接地气,我踏踏地、晒晒太阳,出出汗,身体好。"

——王玉良

每天早上,

王玉良总会沿着花园走一圈,

浇浇水,修理残枝。

平日里只要空下来,他也总会钻进花园里忙。

院子的木门、花园里的小推车,

都是他从网上买木材自己做的。

年轻时打篮球落下腰伤,腰总直不起来。

现在每天到花园忙忙,踏踏地,

晒晒太阳、出出汗,毛病反倒没了。

"04

天天在花园之中,怎么会不快乐?"

——陈华英

 

每年5月,王玉良陈华英最忙的时候。

月季香飘满园,绣球花在风中晃着。

朋友也都相约着来花园赏花,

虽然忙点,夫妻俩却体会到退休后的充实与快乐。

闲下来,阳光正好,

陈华会坐在花园里,

看看书、喝喝茶、听听音乐。

人也总是笑呵呵的,没有什么烦恼。

用她的话说:“天天在花园之中,怎么会不快乐?”

没事的时候,夫妻俩喜欢逛花市,

看到喜欢的花,就买回家种。

看到好的种花的工具,

也要买来。

2003年,刚搬进新房子时,

夫妻俩买了块石头,

请老板题了个“趣”字,

想要在这里寻找生活乐趣。

如今,每天伴着花园里的鸟叫声醒来,

看看蜜蜂在花芯采蜜,晚上听听青蛙鸣,

他们确实找到了乐趣。

也找到了退休生活最好的方式。

   end   

 

后记

花园建在哪里、有多大,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花和叶打交道的日子,那些琐碎却又美好的时光不仅让自己得以喘息,打败了生活中的虚无与无意义感,更让疫情影响下的我们,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与灵魂的自由,或许这就是拥有花园的意义。



 



 

 

 



 



每天早上,王玉良总会沿着花园走一圈,浇浇水,修理残枝。平日里只要空下来,他也总会钻进花园里忙。院子的木门、花园里的小推车,都是他从网上买木材自己做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