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摄影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影人 |
分类: 摄影赏析 |
第十一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正在火热征稿中,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摄影朋友的作品。本期,我们跟大家分享司徒夏昊的摄影作品。
往期推文中,我们介绍过司徒夏昊。他的祖父司徒荣是位探险家,爸爸从幼年起便开始带他到各处旅行,刚过四十岁,他已经走遍了全世界48个国家,并记录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我们跟他聊了聊几幅作品的拍摄故事。
点击这里(影人 | 司徒夏昊,短暂欢喜,永久奔赴),了解司徒夏昊的摄影故事。

《佩特拉之夜》 摄于约旦
佩特拉古城是约旦最有名也最神秘的景区,每周会有组织进行佩特拉之夜的活动,顺着蛇道一路用烛火点燃,一直到卡兹尼神殿,同时在神殿前铺满烛火,游客可以围坐在烛火之外,喝着姜茶,在悠扬的传统音乐中仿佛穿越千年。
事实上,佩特拉古城的历史远不止千年。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莱人的领袖)点出水的地方。大约公元前312年,游牧民族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并建造了首都佩特拉。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佩特拉曾作为东西贸易要道迅速兴起。公元 106年,佩特拉被帝国罗马攻陷。3世纪起,红海海上贸易兴起,盛极一时的城市开始衰落。到了7世纪阿拉伯军队占领这里时,已是废弃空城。
佩特拉古城
之后,连带着那些岩壁间的雕刻、剧场、广场、墓碑群,佩特拉一夜间隐匿在沙漠与峡谷间,直到1812年重新被发现。
在希伯来语里,佩特拉是“岩石”之意,19世纪英国诗人J·W·柏根写到:“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今天,静默在死海和阿克巴湾(约旦境内)之间山峡中的佩特拉被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玫瑰红城市”,吸引着游客们前来。
作为摄影师,我更关心拍摄效果。在9月底的一天,我沐浴着6点的晨曦走进了佩特拉古城,见到了阳光下闪耀着光泽的各色岩石。在阳光直射、没有树荫的沙漠深处,又热又渴。为了更好的拍摄效果,我带了135、120两套摄影设备,白天徒步爬了几个高点拍摄全景,又找好夜晚拍摄的机位,当夜幕降临,等待着仪式开始。

佩特拉古城峡谷
佩特拉之夜从活动是从天色慢慢变黑开始的,持续大约1小时,活动全程都很平静。只听见音乐缓缓起,当地人有的用着方言唱歌,有的演奏乐器,听众们围坐一圈,默默聆听,大家都自觉保持安静,这和国内的实景秀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更令人觉得奇妙的是,烛光晃动,唯有峡谷上空露出一些天光,云层交杂着变换着,从古罗马石柱上空游走,很空灵。
为了不影响听众,我将相机架在在人群最后面的平地上,因为要拍照,这样也方便利用人群做前景,拍摄出大场景的照片。这张照片曝光半分钟左右,当然拍了很多张,从中挑选出来这张,而且拍摄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要尽量保留天空中的细节又不能过曝,有相当一部分依赖后期处理。等到拍摄完夜景回到住处,这一天我一共徒步了16个小时,已经筋疲力尽了,好在这张照片也获得了不少奖项,而对于追求新鲜感的我来说,也是新的尝试和体验。
松赞林寺与梅里雪山
今年4月,利用疫情之间的窗口期,我前往云南香格里拉,主要拍摄松赞林寺和梅里雪山。分别在两处住了4天,拍摄了不同时间和角度的照片。

《松赞林之晨》 摄于云南香格里拉
松赞林寺庙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被誉为“小布达拉宫”,寺中有珍藏的释迦牟尼佛像、贝叶经等馆藏,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大学时期,我就在云南、西藏、川西等地待过两个月,工作后也曾重返藏地拍摄,因此对于藏传佛教并不陌生。拍摄松赞林寺那4天,我就住在寺庙边上的藏民家里,吃饭的时候也会聊聊天,环境和体验感都很好。
寺庙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前面有个湖,是比较好的拍摄地点。天还未亮,信众们在寺庙前后燃气煨桑,与晨雾交融,在墨色的远山与朦胧的晨光映衬下别有一番味道,我就在湖对岸拍下了这张照片。

《松赞林之晨》摄于云南香格里拉
这张星轨是用120张照片堆栈而成,为了拍摄这张照片,我在凌晨前往白天选好的机位,开始拍摄,当天的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连续长曝光,拍光了一节电池,三脚架和相机都已霜冻,同行的伙伴抽了一口烟,雾气就在他镜头前凝结了起来,让他叫苦不迭。等到天色将亮,拍摄结束时,我们两个人基本都冻僵了。

《松赞林寺星轨》摄于云南香格里拉
其实这里拍星空不是最理想,寺庙前有几盏灯还是比较亮的,不过前一天踩点时候我觉得还可以接受,所以想试试看。踩好点后,我连续等了三天,天天半夜起来看云层都是很厚,只有这一天天气比较好,没有云和月,所以虽然前景有些过曝,结果还算是不错。

《梅里日照金山》第三个塔正上方是主峰卡瓦格博
摄于云南香格里拉
这次云南之行,让我感到最幸运的是梅里雪山的拍摄。我到达梅里的第二天就遇到了日照金山,要知道,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太难得了,可遇不可求。正巧那天还是我的生日,也许真的是神山护佑与加持。
而且因为疫情关系,我们去的时候,无论是游客还是摄影团都比较少,让我可以很舒服地拍摄,减少了很多干扰。我们待了4天,碰到了一个半日照金山,还有一天云太厚,虽然日照了,只露出半个金山,但我已经很知足的了,毕竟神山送了我这么大一个生日礼物。

《梅里金顶》图为仙女峰
纳米比布沙漠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纳米比亚,纳米布沙漠。我也曾去过一些沙漠拍摄,但是从未像纳米布沙漠这样震撼,红色沙漠实在太有特色了。

《沙海晨雾》摄于纳米比亚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沿海沙漠,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最少8千万年,沙漠每年的降雨量少于10毫米,几乎寸草不生。但同时,这里也被人们认为是最古老、最美丽的沙漠。荒芜与壮阔就这样统一起来,或许这也是让摄影师们留恋的原因吧。
拍这张照片时,我请驾驶员把直升机的舱门拆掉,系上安全带,探出窗外拍摄,因为根本没有机会换镜头,所以我带了两个机身,一个广角一个长焦,风超级大,相机很难端稳,长焦特别容易被风吹晃,全程大概1个多小时,拍了差不多1000张,还是出了些好片子。
45号沙丘因为距离景区门口45公里而得名,有“世界最高的沙丘”、“地球最美的沙丘”之称。沙丘高近325米,因为优美的外观和线条,已成了纳米比亚红色沙漠的一张名片,曾登上《国家地理》和一些旅游杂志的封面。
如果你也曾被触动如果那些瞬间曾在心头徘徊如果你想用镜头叙事欢迎继续投稿~投稿方式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第十一届(展)作品征集:2021.6.5-10.10
环境日 | “生态·映像”2021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征稿开始
邮箱投稿shuu2010@sina.com
微信投稿关注大赛微信(syds2013)直投(备注:“作品名+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1801627060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