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摄影徐明松 |
分类: 摄影赏析 |

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博伊斯的名言在当下成为了现实。尤其是当数码手机旋风式地占据市场进而占据人们的心灵之际,这种手机照相直抵人心的魔力,相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摄影生态的改变而呈现得更为广泛和深刻。因为,如果说照相机只是人们观察与表现事物的工具和视觉延伸;而手机摄影(机)则堪可看作身体机能(与身体关系最为紧密)的延伸和视知觉智能的延伸。它也从此成为微生活圈的构成部分,诸如通过微信和微博的自媒体发布与分享手机摄影的个人作品,故名之为微摄影。


毫无疑问,手机之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介和智能工具。她诚然是整个数字生活圈的投射。无论早先的微博,今天的微信,乃至手机摄影的分享,已然构成了数字微生活的一大现实。这种现实迫使越来越多人群的视觉焦点转移甚至离开传统媒介,包括纸质的报纸、刊物和书籍。这样的画面司空见惯令人神伤又层出不穷:在地铁里、在家庭或朋友聚会的场合,甚而在飞机起飞前不得不关闭手机的那一刻,在无所不在的旮旯里,当浩浩荡荡的手机族忙不迭地刷屏、拍照等行为当成为我们日常形态表现之际,或许我们已迷失于这个城市——如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徐明松
与一些摄影师不同的是,他认为在社交媒体极度发达的当下,手机作为陪伴大众生活的工具,具备了超越相机之外的属性,手机摄影也成为身体机能(与身体关系最为紧密)的延伸和视知觉智能的延伸。
近些年,他将对文学、艺术、戏剧以及建筑等的思考融入摄影,形成独特风格,受到摄影界以及媒体的强烈关注。

摄影的宏大叙事还得留待精英摄影家们去完成,而人们所在空间日常的细节Details,则是微摄影堪可承担的角色。她原生态地呈现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林林总总,从一早醒来到晚上入眠;从办公桌到餐桌;从菜市场到高端酒店;从行走到止步,每一处、每一刻,我们的生活具体而微,见微知著。
他的摄影不追逐宏大的叙事与壮观的场面,反而聚焦大时代下的微场景。
现代艺术的文脉显示,摄影思潮的演进与现代艺术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隔离的互动互渗的关联。超现实主义运动对摄影的影响就佐证了这一点:摄影常常从绘画等美术中吸取营养以获得新的生命。
—— 徐明松
而极具艺术风格的摄影视角又赋予了这些作品新生命,让观者产生精神层面的思考。恰似作家赫拉巴尔“在垃圾堆上写作”,却通过幻想和夸装将现实转化成语言的狂欢,给予读者意识的盛宴。
在刚刚结束的个展上,100幅展览作品中,其中80幅均为手机摄影作品。展览被命名为“微影海上”,寓意着他用手机记录下上海这座城市的微影像。
前一篇:来稿展示|远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