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这里有好多大大的甲虫!”
“ 老师,你看我拍到螳螂抱着面包虫吃的照片了!”
“妈妈,我们做的这个蝴蝶贺卡,开学了我要送给好朋友。”
2017年8月,在新学年即将到来之际,由稻橙文化所属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发起和策划的“小映象”近自然摄影学堂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成功举行。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 “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摄影学堂的参与者合影
本活动集合自然导赏、摄影学习、亲子互动于一体,刚一发布就受到很多亲子家庭推崇。当天8:30不到,报名参加活动的家长就早早带着小朋友来到现场,领入场凭证后,跟着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的自然导赏师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螳螂等昆虫标本,并动手制作了蝴蝶贺卡。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
“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摄影学堂的科普导赏师在做昆虫讲解
摄影老师夏建明还特别带了两只自养的螳螂和小朋们现场分享。大家仔细观察螳螂的外形以及细节构造,围观了正在进食小虫的螳螂,并透过专业照相机的微距镜头,观察“变大了”的螳螂细节、每位小朋友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单反相机拍摄,并在在回放镜头中,感受眼中看到与拍摄画面之间的变化与不同。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
“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摄影学堂参与者在专业摄影师指导下,通过相机观察螳螂
现场还提供了一次成像的相机设备拍摄,让孩子们亲手给螳螂拍照。当几分钟后孩子们拍的画面逐渐清晰地显示出来时,照片拿在手上,虽然由于拍摄水平有限,画面并不是很美,但作为小朋友自己的创作作品,每个人都爱不释手,并开心地在““小映象”近自然摄影学堂的旗子前与家长合影留念。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
“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摄影学堂的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蝴蝶标本制作
摄影是一种很好的记录和兴趣培养以及审美意识提升的工具,能够很直观地将真实世界中呈现在孩子们眼中的图像、色彩等信息进行记录,是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秘密武器”之一。把观察昆虫和摄影结合起来,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又能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兴趣爱好、美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并在昆虫馆及摄影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欣赏、感受、探索昆虫及自然的奥秘;并在拍摄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动手拍摄,还能感受创作的乐趣。孩子的灵感和创想都会进一步提升!这也是本次“小映象”近自然摄影学堂的活动流程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 “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摄影学堂的小学员,亲历一次成像的拍摄体验。
关于“小映象”近自然摄影学堂
基于当下6-15岁城市儿童和大自然的疏离,深入接触自然生物及审美观培养缺失等现实,稻橙文化以7年成熟运作“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的经验,融合了自然、科普、摄影等师资和场馆资源,推出以“近自然游+自然科普教育+少儿生态摄影培训”三者融为一体的“
‘小映象’
近自然摄影学堂”,让孩子走近自然、认识生物,并通过拍摄摄影作品的动手实践,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塑造良好的与自然生态相处的行为方式,提升创造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不少家长为有这样的方式陪伴孩子,留下快乐点滴而开心!在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本次“小映象”近自然摄影学堂落下了帷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