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纪】探访自然之美(三)

标签:
旅游 |
图、文/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组委会
高黎贡山属青藏高原南部,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形成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 各种自然生物栖息繁衍其间,是世界上极其珍贵也极其稀有的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的地区。
(三)
科研:发现和记录生态之魅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985e8ee4a5dee0cf08427763ed327828.jpg
通过红外相机捕捉野生的生物影像进行记录和研究,也是近两三年才在保护区普及,在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带动下,现在整个保山保护区已有100多台红外相机在使用。不久前,保护区内已经绝迹30年的云猫再次被发现,就是远红外相机的功劳。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e5f70dfc84b865b524b6d3939dedd827.jpg
安装红外线相机,多选择在近水源地,取一棵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杆,高度距地面约尺许,固定相机。红外线感应到有生物靠近时,会自动进行拍摄记录。三年来,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6000多张照片,共捕捉到上百种生物的影像。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de5f8f721ad173e974d5e0ae11284cb1.jpg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472b276e2f9fca970f515594c5e022e1.jpg
在行走中,兰科植物研究专家施晓春科长则不时地有惊喜,这里的兰开了,那里的兰花好像是新物种……他会先为大家讲解一下,然后把不能确定是不是新物种的,拍照,然后小心奕奕地用随手携带的物品包好,带回去做种植研究,以便进一步探索高黎贡山珍稀植物资料科学保护及持续利用途径。因其对兰科植物的钻研和痴迷劲,施晓春被我们昵称为“花导”。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89cf16cbb73897a18e36c3958d0828c8.jpg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645afad94ba07ec2abe6942ca7ed254f.jpg
“花导”绝非虚名,他已观察到100多兰科植物,其中两个兰科新种怒江石豆兰和新变种泸水拟槽舌兰,以科研成果的形式,在行业专业刊物《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办的SCI刊物《Novon》发表。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2639dafa4ab50c9046244a0283981a41.jpg
另一位谈起保护区有多少种鸟类、哪里适合拍鸟便滔滔不绝的祁文和,被我们称为“鸟导”。“鸟导”是保护区赧亢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以巡护防火以及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自从在近两三年配了相机后,一直是“入戏”太深,进山必带相机,带相机必拍飞鸟。他还自发地在保护区水源地,搭了几个简易的观鸟棚,每逢拍摄到自我感觉不错的片子,便发在微信朋友圈,求点赞围观。
http://www.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9/d8c0d0007203f8151873f61867151771.jpg
现在,高黎贡山保护区正成为国内的观鸟胜地,每年有两三千位生态摄影师来这里“蹲点”。
知名生态摄影家奚志农老师,每年来高黎贡山保护区举办一次生态摄影大师班培训,“鸟导”借着地缘的优势,过来当工作人员,用他的话说是帮着“端茶送水”,却在用心偷艺。这是“鸟导”的学习劲头,他每次总能触类旁通地学习一些新知识,也经常会带着一些来采风的摄影大师们去拍鸟。他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宣传着保护区生物多样的形态。
http://syds.org/d/file/saishizhuizong/2015-04-07/7cb2cb848a77a465c9bce275798525e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