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影像传递影响,生态改变生活

标签:
环保摄影展览旅游图片 |
分类: 赛事播报 |
一个摄影家知道,在花朵背后有全世界的苦难,经由这朵花,他可以触碰到别的东西。
——爱德华布巴
天空始终如一的颜色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种表情;海浪变幻莫测的姿态的背后,隐藏着无法名状的情绪;人一成不变的五官的背后,隐藏着难以捉摸的心情。摄影,是拍摄,也是记录,呈现一个事物在某个特定阶段的画面,是符号,标记日子的履历,它传递一种思想,感知一个时代。“最好的影像,是摄影作品本身传递故事,而不是摄影师去讲”这是近日,世界环境日——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组委会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的观点。
《母爱》 李学忠
在拍摄、在记录
相机的诞生,让时间可以通过事物的镜象,定格彼时的场景。
于是,在拍摄,在记录。从最初的看见什么拍什么,到如何拍得好看,再到如何把自己的想法用作品呈现出来。相机还是那台相机,摄影者的阅历和思想,却在不知不觉中,营养着一幅幅作品的内容与内涵。
很多人都记得,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拍摄《大眼睛的小女孩》作品所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以及对女孩子当时的生活环境,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不用解释,作品自己会说话,尤其作者运用黑白画面处理,使画面质感更强,情感也更锋利,即使我们现在去看,也会内心一颤,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和所传递的影响。
《大眼睛的小女孩》 解海龙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组委会的老师在评选照片时,也会一直强调,人文生态的照片,更能从参赛作品中“跳”出来,尤其是人物动作、表情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作品,更容易让人眼前一亮,2014年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如《抹灰工人》、《“藕”有所获》等,人物形态、表情丰满,对环境交待清晰,作者在记录场景的同时,也让受众感同身受于劳动者本身所传递的浓厚情感。
我们在哪儿?
有时,读作品,是在对照自己的阅历和思想,探寻一种共鸣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人文类的作品更容易做到这样的“移情”,其实,一些优秀的生物作品,也有这样的功能,无论是亲昵的禽类,还是充满张力的植物,有一种人类的情感充斥其中。诚然,不同的人,会从作品中读出不同的理解。一如公司同事会从一幅名为《母子》的生物类获奖作品中,想到小时候被母亲抱着的经历。
《“藕”有所获》 作者:陈少芬
在2013年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作品巡展中,有一幅《还我自由》的作品,画面是一个猴子的头部特定,焦点是猴子的嘴部,戴着一个铁的笼套,是为了防止猴在表演的时候,偷吃东西。很多人在观后,都颇多感慨,我们一直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其实人与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尊重和平衡的概念。笔者就曾看到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站在这幅作品前,掂着脚亲吻这个猴的脸部,这个场景被我抓拍下来,后来还刊登在上海《青年报》上作为采访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组委会策划团队的文字配图使用。
《还我自由》 作者:马晓军
读图,其实是读自己。就像照镜子,有共鸣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情感表现最为丰富的作品。
在路上的留恋
好的作品,能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上周接到一位女士的电话,说是在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巡展中,看到一幅《等水的妇女》作品,她说看了之后,自己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这是2011年的获奖作品,拍摄地是在贵州,画面中一位妇女在一个约一米深的土坑边上,四周是干涸的土地,坑的最底部,只有一小碗的水渗出来,在妇女身边,还有两个百无聊赖的孩子,他们可能并不了解没有淡水的后果,可是,画面却直观地把结果摆在了公众面前。
《等水的妇女》 作者:邱伟荣
来电话的女士表示,如果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有采风,尤其是到贫困地区扶贫,她愿意参与。这也直接触动了组委会在今年,把“生态扶贫”作为第一亮点,列在大赛的方案中。
走在路上,让我回味一些美好的景象,也希望有更好的生态,如花开,绽放在镜头的快门闪烁间。
《抹灰工人》 作者:丁文安
2015:有梦飞翔
今天,看着组委会老师又在规划2015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了,今年围绕生态摄影,增加了很多新的项目,还提出了“影像传递影响、生态改变生活”的大赛主旨,让我们在忙碌中,沿着生态影像的方向,走得更加稳健,也让生态美好的梦想,乘着努力的翅膀,有更高远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