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听风吟】少年武功行

(2012-05-08 08:06:56)
标签:

武功山

少年武功行

龙王潭

臭水凼

山泉水

弋射宿

且听风吟

旅游

分类: 【且听风吟】
http://s13/middle/853a18acg798c51372d9c&690

少年武功行

弋射宿

我出生在武功山西面的一个小山村,整个儿时时光,几乎都是在与之相望中度过,因此个中情愫,是难以言说的,外人更是不能理解。

其实所谓的西面,也只是一个方向,其中还横着万水千山,只不过武功山鸡群鹤立,显得格外的高大雄壮而已,因此即便相隔甚远,也是恍如眼前。每每看着那座如卧佛般逶迤在群山之后的天边的大山,我都不禁会想,那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是否真如乡人传说的那样,群猴乱舞,虎啸山林,巨蟒横亘半山,山涧为之断流?

谜团直到我初一入学后,才算是得以解开。记得小升初伊始,老师为庆祝我们迈入中学的殿堂,便要组织我们去秋游,无奈学校领导出于安全考虑,否决了这个提议,竟至计划搁浅,令我们空欢喜一场。直到来年开春,班主任力排众议,我们才算得以成行,而目的地便是神往已久的武功山。

去武功山之前,我们都是花了一番功夫的。由于都是乡下孩子,并没有什么运动鞋之类的装备,安全教育更是贫乏得很,因此班主任和各科教师都是忧心忡忡、如临大敌。可我们哪里顾得了那么多,任凭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只管叫好,可临近出发,还是有人穿着棉鞋,甚至还有人连午饭都没有带。不过即便有诸多不如意,我们的兴致却未减分毫,一路上都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直把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

大巴顺着九曲回肠,穿过稀稀落落的村庄,把我们载到了武功山脚下。车子开至一座小桥边,司机大叔猛地刹住了车,便扭过头朝我们兴奋地大喊了一声“到了”。喊声刚落,车门还都未开全,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挤了出去,而老师们一声声“小心”、“慢点”,则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大家蜂拥至桥上,凭栏俯视,只见一股水流从高处坠落,然后盘旋回荡几番,又涌进了石洞,再从另外一端涌了出来。我们纷纷猜测洞有多深,里面有些什么,会不会有潭神居于其中?猜测之余,还有调皮的男生做出推搡的姿势,把胆小的女生吓得惊声尖叫。

——这便是龙王潭了。

其实龙王潭也算是一景,只可惜徒留其名,现在似乎已不存在了。至于其中缘由,不知是不是因为水变小了,因而潭消失了?不然今人为何要把桥栏改成围墙,重重遮盖,让人不得一观呢?当然,这只是猜测,作不得数的。不过,武功山的水确实是变小无疑了。记得那会儿观潭过后,我们便溯流而上,一路上听到的轰轰隆隆的水声,直让人心惊肉跳!平时调皮的同学,那会儿也不得不噤声了,一则是害怕,另则是水声太大,除非附耳大喊,不然是绝对听不清的!

另一个消失的景致,是一座大墓。记得那会儿我们从龙王潭步行往上,还未至石鼓寺,便看到了一座大墓,孤立于层叠的梯田之中,与发黄的茅草相映,颇有几分壮烈,让我们肃然起敬。当时有位老师还神情肃穆,双膝跪地,三拜九叩,引得我们也纷纷效仿。那大大小小跪倒一片的情景,今人看了大概要笑话吧,但当时那种情愫,我至今想来都意味深长。长大后数次去到武功山,寻访旧墓,竟然无果,询问乡人,也是摇头纷纷,不得而知。难道是儿时的一场梦,让我思忆至今,竟不知其为假?

行至石鼓寺,便看到一座庙宇掩映于桃花之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我当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诗。之所以记忆如此深刻,是我第一次印证诗里的事实,因而在脑海里格外的历久弥新。至于庙宇本身,我只记得很堂皇,至于有没有僧尼修行,我是没有印象的,更别说是有没有卖开光礼品的了。不过后者我相信是没有的,那会儿的人们,还不似今人掉进钱眼中不可自拔。

那会儿的武功山,也没有多少商业的痕迹,山门虽然有,却并没有什么收门票的概念,游人都是随进随出,并无阻拦。不过没有商业也就无所谓开发,因此上山的路,也只是羊肠小道一条,而且石块、泥泞杂据,不似如今便行,我们都是拣着路行进。这可苦了那些穿棉鞋的同学了,像猴子跳竹杠一样跳来跳去,令人捧腹!

那时虽只是四月天,但水量却很大,似乎比现在的七八月还要大些。可以想见一条白练从满目苍翠中飞泻而出,然后落入深涧,激起轰轰隆隆的声音满山回荡,该是多么的壮观了!我还记得当年失蹄瀑下还有几株桃树,飞流的寒冷却丝毫未推迟花期,居然照样烂漫争妍,令人赏心悦目,激动不已!

我们的终点站是尽心桥,因为当时山上并没有什么保护措施,石阶也是高低不均,传闻高者有数尺,还有松动,实在危险,老师们更是战战兢兢!因此到了尽心桥,我们便久久流连,实不愿返。有人躺在石头上晒着太阳,有人去采山坡上的野花,还有人脱了鞋子戏水。而我呢,则是加入戏水队伍中的一个。我不满足于从石缝里潺潺流出的细流,而去试探桥下的水潭。看着清澈见底的水,我猜想大概也只有尺余深吧,便毫无防备地踏了下去,却是瞬间漫过大腿都还远未及底,不禁心中一惊,连忙抽回!幸亏当时只是单腿试水,要不然莫说湿身,溺水都是在所难免的了!

回去之后,我还将此次戏水经历写了一篇小文章,大意是山泉水貌浅而实深,臭水凼貌深而实浅,劝人莫作臭水凼,而学山泉水!文章还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宣读,末了还贴在教室墙上,供大家欣赏学习。不过语文老师居然不认识“臭水凼”的“凼”字,还硬说是我写错字了,要我改成了“沟”字。我虽然表面上未置一词,内心却大有不悦,鄙视了那位老师好久,直到懂事后才算释然。

虽然没有看到群猴乱舞、虎啸山林、巨蟒断流,但踏了青散了心,还有所启发,可真算是不虚此行了!只是事后细数起来,我也勉强算是生活在武功山脚下,居然长到这么大才与之亲近,真是不可思议!不过我还见过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我姨父生在武功山、长在武功山,也一直生活在武功山,家更是就在武功山门外,却是年近知天命之年,也未入山门半步,更别说一凌绝顶,览尽众山了!这大概就是易得而不惜了,人性之莫名其妙,竟一至于斯!所幸现在武功山开发得这么好,无须朝发夕归,可留宿客栈,也无须费力攀登,有索道送达,想大饱眼福而又不欲劳力的人们,可算是有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