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下18《四个太阳》听后感

(2013-05-06 10:25:32)
标签:

教育

分类: 实录与评课

文思敏捷,莹彩飞扬

——105班王文莹老师《四个太阳》听后感

今天有幸再次到一年级取经,王老师的课堂“文思敏捷,莹彩飞扬”,乃“王者之风”。

王老师呈现的是《四个太阳》的第一课时,分为“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书写生字”五个环节,整节课内容丰富而充实。

无独有偶,105班的学生同样学风超棒——其实早在给一年级进行朗诵排练时已经有所见闻了,能将刚入小学校门这样稚嫩的孩子顺利教育成有规矩、爱学习的孩子,一年级的老师们真不容易呀,大家辛苦了!此外, 105班的学生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了,而且语感都特别好,好几个学生是“无师自通”地做到“有感情朗诵”了,稚嫩的童声读起书来非常动人,王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平日一定下了不少苦功。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在周老师的基础上再进行了细化——如“到处”的理解,王老师在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图片,使之更为形象;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到处”的意思。可以说,这节课不仅体现了一年级老师们的集体智慧,也透露着王老师的个人风格。这是可喜的。

下面谈谈我对几个小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教学设计】《四个太阳》是一首儿童诗,共分为四小节,按照“夏——秋——冬——春”的四季顺序写。王老师的设计是先讲“夏”、“冬”两小节。我觉得可以的,因为这两小节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都是讲小男孩画的太阳给人们解决的“气候”问题,在处理并列关系的四小节可以这样处理。但是待第二课时讲完以后,一定记得要给学生重新梳理诗歌的写作顺序,让学生们清楚作者写诗的顺序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对同学进行写活也能有一定的启发。

二、【关于生字教学】王老师生字教学挺扎实的,如在教学“园“时,王老师适时进行了形近字的对比组词辨认(如有屏幕上的出示效果更佳)。但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1.              拼读顺序。课堂是上王老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习惯的拼读方法是“直呼——拼读——直呼”。然而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拼读拼音认读生字,所以认读顺序应该是“拼读——直呼”,这样更便于学生掌握生字读音。

2.              朗读声音。105班的学生受老师的影响都有很好的语感,而且课堂积极性特别高涨,尤其是齐读的时候一个个扯着喉咙涨红了脸地大声读着。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又特爱表现,大声地朗读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可是学生齐读的声音实在太大了,在教室里坐着甚至有“震耳欲聋”之感,长期以往会损害孩子们的声带,也不利于“读准字音”和“读出感情”——课上已有个别孩子是因为习惯性的“喊读“而导致生字字音读不准,如“冻”的读音;至于朗诵,其实个别学生起来读都读得可以的,但是一旦到了齐读就变味了,这也是“喊读”的缘故。

3.              生字书写。“园”的第二画的笔画名称应该是“横折”而非“横折钩”,书本中的“园”看起来有钩是因为字体的缘故,也可理解为书法美化的效果;而像“月”字这样的第二画才能成为“横折钩”。另外,除了在田字格里范写生字以外,老师——尤其是低年级老师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给学生作师范,所以对于一些我们日常自己习惯的书写方式在课堂上还是要改改——如“清”的笔顺,或许是平日写行书的习惯问题,王老师错将右上角部分先写了三横再写竖,需注意。

三、【关于教学语言】

王老师的课堂语言是非常精炼的,环节的过渡也非常巧妙。如从课文教学转入生字书写指导的环节——“小男孩走了,他给我们带来了生字宝宝”。然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自己和她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此共勉: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说着说着,语速就变得很快。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教师提问与课堂知识的“消化”,也不利于老师的成长——说得快自然就不沉稳了,而且还容易出错。用沈老师的话说,这是老师成长的大忌呢。

王老师有着很好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朗诵。所以学生受之影响,语感也特别好。而我对王老师的朗读教学有着更高的期待,这一节课,王老师能找准朗读的训练点,也有进行朗读引导,但是指导还不够。如“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一句,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出“清凉”感。但何谓清凉感?如何才能读出清凉感呢?怎样的读法才是老师期待的呢?——当然,这些工作可以在第二课时再进行补充,但这一节课其实也有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个男孩子“无师自通”地将这个句子读出非常好的效果,假如能逮住那个契机再加以点拨,那么朗读教学的效果就能事半功倍了。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小感小悟,由于水平有限必会有偏颇、谬误之处,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