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
(《Боярыня Морозова》,《The
Boyarynia
Morozova》)
http://s7/middle/8534af37ta81a0dab1d26&690
苏里科夫自画像
http://s5/middle/8534af37ta819c7456184&690
女贵族莫洛佐娃
http://s9/middle/8534af37ta819f3915138&690
细部1
细部2
细部3
细部4
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Vasily Ivanovich
Surikov,1848-1916)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历史题材绘画大师。《女贵族莫洛佐娃》是他的重要代表作。此画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构思的深刻,堪称是俄罗斯历史题材绘画的顶峰。
十七世纪末,日益扩张的俄罗斯专制政权为更为有效地统治人民,需要有一个统一、强大的教会。为此,必须使全国各地分散的教会更严格地从属于最高教会权力。于是,1672年,根据沙皇的指示,开始了以尼康主教(Никон)为领导的宗教改革,要求取消地方教会在教规、仪式等方面的许多不统一、有地方特点的内容。尼康以希腊教会为典范,修改俄罗斯教会的祈祷书和礼拜仪式,并下令改变以二指划十字的俄罗斯传统,推行以三指划十字,“耶稣”的写法也由исус
改为иисус。这一系列改革引起了俄罗斯教会的大分裂。反对改革的人以大司祭阿瓦库姆(Аввакум)为领袖,被称为“分离派”或“旧教徒”。分离派对改革的反抗,在人民群众中引起普遍反响,并逐渐超出宗教范围,演变成受奴役的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运动。莫洛佐娃就是一个狂热的分离派教徒。她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依洛维奇的亲戚,是赫赫有名的大贵族。宗教狂热和异乎寻常的坚强性格在她身上融为一体。受宗教信念驱使,她拒绝出席沙皇的结婚典礼。有人警告她:这会危及她小儿子依万的生命。她回答说:宁肯把小儿子扔给狗去折磨,也不会放弃信念。为了宗教信念她放弃了八千农奴和大片领地,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分离派的活动站。她拒绝参加沙皇的婚礼后即被逮捕,经严刑拷问后流放到波罗夫斯克。为杀一儆百,让她乘坐农民的雪橇,穿过莫斯科大街示众。最后莫洛佐娃饿死在流放地。
画上描绘的是莫洛佐娃坐着农民粗陋的雪橇,被军人押解着穿过莫斯科大街去流放地的场面。
此画的基本构思与苏里科夫的另一著名画作《禁卫兵临刑的早晨》是一致的,都表现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人民的反抗,最后酿成历史悲剧。苏里科夫在这种历史悲剧中着力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美好品质:宁死不屈,为自己的理想和真理抗争到底的顽强意志。
画面的中心是坐在雪橇上的莫洛佐娃(细部1)。他身上被套上了铁锁链。她的脸美丽而恐怖,充满宗教狂热和殉难精神。她脸色苍白、瘦削,眼睛像闪电一般,闪烁着宗教狂热信徒的仇恨怒火。分离派领袖阿瓦库姆对莫洛佐娃说:“你像一头狮子扑向你的敌人!”莫洛佐娃高举右手,作着分离派坚持的两指划十字的记号,表示她为宗教理想斗争到底的决心。莫洛佐娃为追求她的宗教理想,不惜放弃贵族生活的荣华富贵,甘愿去忍受酷刑和地牢的折磨,为了她的理想,宁死不屈。让这样一位贵妇人乘坐铺着干草的粗陋雪橇,这更衬托出莫洛佐娃的精神美。尽管莫洛佐娃追求的理想在历史进程中是盲目的,但在这种历史悲剧中苏里科夫通过莫洛佐娃的形象着力表现俄罗斯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勇敢、坚毅、具有反抗精神,为捍卫信念宁死不屈。在这幅画中苏里科夫是把莫洛佐娃描绘成俄罗斯性格的代表,人民的代表。
莫洛佐娃的周围是各式各样的莫斯科市民,有分离派教徒,有同情莫洛佐娃、向她祝福的贵族和平民,也有讥讽、嘲笑莫洛佐娃的拥护改革的教徒。莫洛佐娃是画面的中心和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莫洛佐娃与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孔、眼神相呼应,构成画面的整体。莫洛佐娃的表情、衣着、服饰与周围的人群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莫洛佐娃的精神代表了当时许多普通俄罗斯人的思想,反映出改革中的社会矛盾和人民遭受的灾难及痛苦。
画面右下角是两个乞丐。半疯的男乞丐(细部2)是狂热的分离派教徒,与莫洛佐娃有共同的宗教理想。他也在作着两指划十字的记号,也被套上了铁锁链,铁链子把他的颈部磨出了血迹。他衣衫褴褛,赤脚坐在雪地上。他不顾一切在向莫洛佐娃表示赞美和祝福。在这些社会底层人物身上,苏里科夫力求表现同样的俄罗斯人的品质:勇敢、坚强、为真理斗争而无所畏惧。为此,在描绘衣衫褴褛的乞丐时,苏里科夫也用了较为丰富的色彩,以体现画家想表现的思想。
乞丐上方是一个来自他乡的香客,远方来的朝圣者。他表情严肃、深沉,对莫洛佐娃表示崇敬和同情。此时他似乎在思考分离派的命运。这类四处流浪的朝圣者,见多识广,更加了解俄罗斯各阶层人的苦难。
乞丐上方还有几个贵族妇女,也都是莫洛佐娃的同情者,其中有两位大家闺秀(细部3)。苏里科夫通过对这两位年轻贵族妇女的描写,来衬托莫洛佐娃的美:莫洛佐娃也曾经跟她们一样,是贵族家的闺秀。带黄头巾的那位姑娘刚刚向莫洛佐娃鞠了一躬,头巾的后角还向前翻着。
雪橇右边与莫洛佐娃并排走着的是她的姐姐乌鲁索娃公爵夫人(细部4)。她与莫洛佐娃志同道合,在政治和宗教信仰上紧跟莫洛佐娃。阿瓦库姆把莫洛佐娃和乌鲁索娃称为“俄罗斯大地的太阳和月亮”。
上述这些人物表示,莫洛佐娃的遭遇并非是她个人的迷失,而是十七世纪历史发展中俄罗斯人民不可避免的悲剧。
画的左前方是几个改革派的宗教人物。他们在为莫洛佐娃的遭遇幸灾乐祸。
雪橇前前后后有一些手持铁戟的禁卫兵,他们在驱赶市民,为莫洛佐娃的雪橇开道。
各式人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各有自己的身份、经历和思想立场,并通过他们与莫洛佐娃事件的关系,共同构成此画的有机整体。
画面中心是渐渐远去的雪橇,这似乎表示莫洛佐娃不可改变的命运归宿。周围的人群身体略向前倾斜,与雪橇运行方向一致,表示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对莫洛佐娃命运的参与。精巧的构思造成画面的统一和平衡。雪橇在雪地上压出两道辙沟,把观画者的视线向前延伸,使人联想到事件的过去和未来。
《女贵族莫洛佐娃》反映的那次宗教改革,对历史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改革给普通百姓带来许多新的灾难和不幸。他们往往从保守的立场出发,进行自发的反抗,最后造成历史悲剧。苏里科夫的历史题材绘画,深刻反映了历史发展中的这种矛盾现实,对误入歧途的人民群众寄予深切同情和怜悯,同时把历史悲剧中的人民群众当作主人公加以塑造,把他的历史题材绘画处理成以俄罗斯人民群众为主角的悲剧。在历史悲剧中,苏里科夫着力表现普通俄罗斯人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他们为理想抗争到底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这就是苏里科夫历史题材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哲理和感人致深的奥妙所在。
著名文艺评论家斯塔索夫(Стасов)对此画有如下评论:“我们对这怪诞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对这种枉然的、无价值的殉难不理解地耸耸肩膀。但是,我们没有站在那些哈哈大笑的贵族和神甫一边……不,我们在画中寻找另一种东西:所有那些低垂的头,发出平静、绝望目光的眼睛,被束缚、被压抑的人们……在这里多么忠实地描绘了古老、悲哀、受压抑的整个俄罗斯!”也是这位评论家认为,在俄罗斯历史题材绘画中,《女贵族莫洛佐娃》是无人企及的顶峰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