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才观

标签:
孔子的人才观屈原研究非才不用唯才是举文化 |
分类: 屈原文化 |
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2-06/11/123266276_11n.jpg
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对人才问题虽没有作过专题研究,但他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多次论及过人才问题。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才的标准观
孔子认为人才的标准应根据现实社会的特点而制定。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十全十美的人才?孔子说,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过了一会,孔子又说道,现在的十全十美的人才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个十全十美的人才标准,前一个标准,是理想化的标准;后一个标准,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特点和需要提出来的。
人才的作用观
孔子认为人才对于社会的兴盛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他认为一个国家人才兴盛国家就会大治。孔子说过,唐尧虞舜时天下大治,那是因为那时人才最兴盛。他还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取决于国君,而取决于人才。如他讲到卫灵公昏乱时,康子以为卫国该败亡,孔子说卫国不败亡是由于有仲叔圉、祝鱼、王孙贾这样的人才。
人才的使用观
孔子主张“非才不用”,“唯才是举”。他认为只要是人才,不论他出身贵贱就要任用。如仲弓的父亲出身下贱,而仲弓是一个“可使南面”的人才,孔子就主张要任用仲弓。如果不是人才,孔子就主张不能任用。子路叫高柴去做费县县长,而高柴不是一个人才,据《论语》记载,高柴愚笨:“柴也愚”。对此,孔子批评子路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在人才的使用上孔子还有一个独到的见解,同样是人才的话,要选用出身普通家庭的,而不能先用贵族子弟,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据严伯峻的解释,“先进”是“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一般人”,“后进”是“先有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卿大夫的子弟”。
人才的类型观
孔子认为人才可分为一般性人才、贤才、十全十美的人才、圣人。一般性人才,指有才能但也有一定缺点的人。像管仲辅助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然而他器量小,不节俭,不懂礼。在孔子看来他只是一般性人才,他不及子产贤惠。在将子产与管仲比较时,孔子称子产为“惠人”,而称管仲为“人”。贤才,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柳下慧、颜渊这些人,德才兼备,孔子就称之为“贤”或“惠人”。十全十美的人才,是品德才能堪为社会楷模的人,在当时指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圣人,指能广泛地给人们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的人。
人才的成长观
孔子认为人才的成长要注意环境的选择,要注意品德才能的修养和提高。他还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他强调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主张要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去培养人才。他一再强调,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才华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得来的。孔子在谈到学习《诗经》时就说过,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学到讽刺方法,还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服侍君上,并且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在这里,孔子肯定了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增长知识、锻炼才能、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子贡问孔子怎柞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