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汉:用农耕文化解读汉字

(2014-01-31 14:19:10)
标签: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

零态文化

文化承担

农耕文化

屈原文化

分类: 好书推荐

唐汉:用农耕文化解读汉字(图)

 

2007-08-10 华商网 - 华商报

 

新疆屈原文化研究会整理

http://hsb.hsw.cn/images/2007-08/10/xin_0908041004545002058236.jpg

唐汉认为自己是“当代说文解字第一人”

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仓颉造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汉字起源故事,然而今天研究汉字,只能依靠甲骨文中的“只言片语”,甲骨文的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组合演变而成。但是由于甲骨文是在近代才大量出土,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探寻汉字的起源和字义,主要依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近代学者郭沫若的研究成果。但在陕西,有一位致力于用陕西方言解读汉字的“边缘学者”,他公然挑战汉字权威许慎和郭沫若。

  示例

 

http://hsb.hsw.cn/images/2007-08/10/xin_0908041004549532507937.jpg

陕西农村的手势语“三”

http://hsb.hsw.cn/images/2007-08/10/xin_100804100454390532538.jpg

甲骨文中的“三”

http://hsb.hsw.cn/images/2007-08/10/xin_1008041004548122338939.jpg

印度文“三”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http://hsb.hsw.cn/images/2007-08/10/xin_1108041004542502698040.jpg

  从下乡知青、工人、记者,到总编、出版策划人……几十年来,唐汉的身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管如何变化,对于解读汉字这样权威的事,众人皆会认为这是研究院高墙内专家们的专利,怎么会发生在一个55岁的“半吊子”商人身上呢?

    2001年,正在做出版人的唐汉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生意,一头扎进了汉字堆里,研究汉字的解读。两年后,他公然质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成果。现在,他为研究汉字倾尽家产,虽然屡屡取得“骄人成绩”,自信地称自己为“当代说文解字第一人”,可学术界对这位边缘学者的研究成果不置可否,集体沉默,但唐汉依然语出惊人:只有陕西人才能真正地解读汉字!

    乍听来,这句话荒谬至极,难道其他省份的人就无法解读汉字了吗?唐汉这样说:因为汉字的形成和陕西地域的农耕文化紧密相连,不深入田间地头,不了解陕西农民的生活,就没法触及到汉字之根。

  成绩

  独创“陕西农耕文化汉字解读法”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汉字解读产生兴趣的呢?

    唐汉:2001年时,我想把山西师大白双法老师的《汉字快速识字》改编成书,结果发现书中有很多同源字解释不通,我就开始自己研究汉字。查阅很多资料之后,我又发现不仅很多字的解释存在问题,还有很多字根本就没人能解释。但是目前,我能用一个很简单的生活例子解释清楚。

    记者:那我能不能考考您?例如一至十,这十个最简单的字。

    唐汉:你随便说一个字,我都能解读,因为汉字是由300个字根组成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其实是和阿拉伯数字相通的。但目前研究汉字的书籍几乎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它们的来源。其实,这十个字的来源是古人的手势语,沿用至今,在陕西农村还在继续使用,尤其在集市上商量价格的时候。这十个汉字最初是十个手势的象形符号,古人先照着手势画下来,然后逐渐简化,后来通过印度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在汉字基础上再变化,又传回了中国。我就是从陕西农村的手势语得到证据(见图释)。

    记者:你认为自己的解读准确吗?

    唐汉:应该是准确的,例如“五”,中国古代写法是两个圈,其实代表手掌上下两个部分,而传入印度后简化成一个圈,意思都是一个手掌,阿拉伯的“5”则是直接由印度的写法演变而成。其实,这是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手势语言,这种手势语言已经传承了3000多年。可以肯定,这十个汉字起源于手势——陕西农村的手势语。

    记者:以前有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解读方式?

    唐汉:没有,我独创的。我把整个的汉字学翻了个个儿。

    记者:您是见过这些手势语之后才将它们和

汉字联系了起来,如果没有见过这些手势语的人当然不能将它们和汉字联系起来考虑。按照您的逻辑,是不是只有在陕西、在农耕文化生活过的人,才能有您这样的解读?

    唐汉:对。我是陕西人,而且在农村生活过很多年,可以肯定地说,汉字起源于农耕文化。而陕西,则是汉字的最核心起源地,陕西方言是解读汉字的活化石,陕西方言中很多汉字的发音就是汉字最初的起源。我独创了和陕西农耕文化紧密结合的汉字解读方法,所以说,只有了解陕西农耕文化的人才能正确解读汉字。

  执著

  万水千山只求一字之师

    记者:你觉得农耕文化和汉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但现在的汉字已经很难找到农耕文化的影子了,怎么来把两者联系起来?

    唐汉:我力求找一个逻辑体系来解读古代汉字,古代汉字的进化似乎没有什么逻辑,但它一定遵循了一个原则——节省原则。文字是一个系统,它一定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有一个规则在里面。我们今天来理解汉字,似乎感觉没有什么原则和规定,古人似乎是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其实不然,字根是造字的基础,不符合规则的东西在使用中就被淘汰了。而这些最基本的字根的组合,则需要用农耕文化来逐一解读,不了解农耕文化,这些字根的组合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必须得深入到田间地头去找寻汉字的根源。例如汉字“闯”,是由“门”和“马”两个字根组成,而为什么不是其他?我在田间遇到一位老农,他告诉我马从马厩里出来的时候前蹄一跃,有“闯”劲儿,其他牲畜则是低着头,所以要将马放在门里,以代表“闯”,你说,没有我对农耕文化的了解,怎能想到“闯”字是这样而来?

    记者:你解读一个字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唐汉:大部分时候,我先从甲骨文的符号着手,大部分符号都是象形字,只是现代人无法揣摩古人的用意。古人是平面非立体思维,甚至只用细节来表示。古人画肚子里面一个孩子,就成了今天的“孕”。近似于孩子的思维,我就叫我六七岁大的女儿来看那些图形,她一看一个准儿,能大体猜出像什么,然后我再去求证。大部分时候,我们得回到古人的平面思维上去认字。

    记者:具体的求证方法是什么?

    唐汉:例如“笨”字,在甲骨文中,“笨”字竹子头下面一大丛树根,为什么是个竹字头呢?“本”有根的意思,那“笨”最初的意思是不是就是指竹子的根呢?于是我找到南方的朋友,问他竹子的根是什么样子,他告诉我是一大丛,我又亲自到南方考证,的确如此,所以我得出“笨”最开始就是笨重的竹根,后来引申意变为人笨重、笨拙等。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笨”是一辆马车的意思就是错的,很多字都是要实地考证,才能正确解读。

    记者:为了求证汉字,是不是去过很多地方?

    唐汉:当记者的时候,我几乎跑遍了陕西所有的农村,有一定的积累。有时候,为了证明一个字,我要跑很远的地方,为了证明“帝”起源于女性,我专门到云南去了一趟,泸沽湖附近还保留有母系氏族的印记。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不要以为农村人没有文化,文化都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来的。我仍保持着当记者时养成的习惯,任何东西都是要去证实,即便我是对的我也要问一下别人,印证我的想法,当了这么多年记者,到今天,我研究汉字,还是要去采访,要去调查,大多数人都说我是:为求一字之师,踏遍万水千山。

  孤独

  面对学术界的集体沉默

    记者:郭沫若先生的研究方法和您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区别?

    唐汉:他研究的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多的出土文献,没有考古学的支持,研究是空谈,王国维说自古有大学问,必有大发现,我所在的时代刚好有大发现,我们陕西出土了10万片甲骨文,3000件青铜器铭文。除此之外,研究文字也需要讲究科学,很多不懂自然科学的人是没有办法研究出成绩的,不懂微积分,就不能研究汉字。而我,刚好有这样的积累。

    记者:现在你对甲骨文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唐汉:没有看不懂的甲骨文。我买了几十万元的书专门研究甲骨文,7年来,我几乎都是照着甲骨文画字,把每个字符都研究透彻。因为以前做书商,有一些积蓄,如果没有我这样积蓄,没有几个人能研究得起汉字。我先期投入很多,后来不够了,都是朋友在支持我。

    记者:虽然您也有几十万字的著作出版,但为什么学术界对您的这些理论都保持沉默,没有人站出来认可?

    唐汉:没有人回应,大家都傻了眼了。虽然不说话,但他们都知道我是对的。我有这个自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个东西要经过时间检验,我相信它一定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相信我一定是中国历史上“说文解字”的第一人。不自信是不能坚持下去的。我的哲学准备、我的生活经验、我的经济基础都是我做这件事情的必备条件,我原来想干3年,没想到干了7年。

    记者:您的这套理论是不是可以用到今天的教学里?

    唐汉:可以,我的研究就是为了今天的教学。让下一代更简单地学习汉字,让他们学会学习字根,完全改变今天的汉字教学体系。

    记者:那就是说我们在小学识字的时候,只要把这些字根全认识了,就可以认识所有的汉字?

    唐汉:对。其实三年完全可以认识所有的汉字。我带的外国留学生,6个月会说汉语,一年学会汉字。所以,我认为我是成功的。本报记者 狄蕊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